约23000字。
异中求同 寻求新意——类比联想法写作训练
一 训练目的
1. 掌握类比联想法的特点, 明确它与其它联想法的区别
2. 运用类比联想构思,力争写出富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二 训练指导
一、类比联想法的特点
列宁说: “自然界的统一性显示在关于各种现象领域的微分方程式的“惊人的类似”中。康德也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
思维科学认为,类比是指认识主体在思考问题时,从熟悉类似的事物中发现其共同点,从而寻找出更新更好的因素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技巧。
类比法比较自由、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意义,对人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天文学家刻卜勒称类比为“自然奥秘的参与者”,是他最好的老师。类比方法有时把一个情景的关系转移到另一个更容易掌握的情景上。这样抽像的情景可以转变成具体的类比情景。这样做有两种意义,第一,对原情景观察方法的限制没有转移到类比的情景,类比的情景能更容易改变。第二,类比通常利用具体的形像,它们又暗示出其它具体的形像,这比抽像观念暗示其它观念要容易。
在各种文体写作中,常常要用到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就是相类似事物的比较和类推,即抓住两个或两类事物相类似的本质属性(即事物的特点, 性质),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推出某个结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从思维学的角度讲, 类比又称类推,是一种推理的形式,它的思维形式属于逻辑思维。其逻辑依据是从类比对象中的相同属性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类比的心理条件则是联想。所谓类比联想,是一种通过比较某类事物的两个对象若干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其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联想。它是由对一件事物的感知而引起和它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比如我国战国时期墨子创造的“竹鹊”或“木鸢”;东汉时期,张衡制造的“木雕”;三国时期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唐代工匠韩志制造的能在100尺高空飞行400多尺的“飞鸟”等等,均是类比鸟类或其它生物的杰作.
近代发明家贝尔把人的耳骨的薄膜与电话膜片直接类比,发明了电话机。他不无自豪地回想起自己是如何应用类比思维技巧而获得成功的。他说:“我注意到,与控制耳骨的灵敏的薄膜相比,人的耳骨的确很大。这使我想到,如果一种薄膜也是这样灵敏以致能够摇动几倍于它的很大骨状物。这就是较厚而又粗糙的膜片不能使我的钢片振动的原因。电话就这样被构想出来了”。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类比联想有两个关键; 其一是, 类体(即用来作比的事物) 必须真实可靠, 否则就不能令人信服; 其二是, 类体和本体(即需要论证的事物) 必须有共同的属性, 愈是性质相同, 愈是共同点多, 就愈有说服力, 否则, 就不能进行类比联想.
二. 类比联想与接近联想、对比联想、比喻联想的区别
类比联想不同于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务必要求时间, 空间接近, 才能引起联想. 类比联想只要求通过内容或形式上的某一点相似相近就可以产生联想, 并可以激起种种想像.
类比联想不同于对比联想。对比联想以两种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为其客观基础,而类比联想则以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同属性为其客观基础。这就是说,对比侧重于比较两种事物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