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0题,约13090字。

  山大附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查内容:以必修一为主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
  童庆炳
  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这是普通常识。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 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以“初”开始叙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经结来,郑庄公已经打败了向他挑战的亲弟弟,他在颍考叔的帮助下,得以在“黄泉”下与母亲姜氏相见,挽回些许与母亲的感情。这种逆时倒叙演进,决无惊心动魄的效果,也没有让读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传》对中国文学叙事发展的影响很大,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左传》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讲故事人可以改变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使故事按照“文本时间”向前发展。
  B.由于共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史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时间来讲述故事的。
  C.在农业文明中,四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人形成了守时、顺时的观念。
  D.中国叙事作品更重视顺叙,排斥倒叙,是因为顺叙更能为大家接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以《左传》的叙事艺术为例,具体阐释了其对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影响。
  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从“文本时间”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叙事艺术。
  C.文章通过对中西方叙事文学的对比,折射出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点。
  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既有事例评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浅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学叙事中有两个时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
  B.“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也懂得守时、顺时的道理。
  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叙方法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D.同样是倒叙手法,西方的叙事作品更追求惊心动魄的效果,中国的叙事作品则不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胡适先生二三事
  梁实秋
  胡先生是安徽徽州绩溪县人,对于他的乡土念念不忘,他常告诉我们他的家乡的情形。徽州是个闭塞的地方。四面皆山,地瘠民贫,山地多种茶,每逢收茶季节茶商经由水路从金华到杭州到上海求售,所以上海的徽州人特多,号称徽帮,其势力一度不在宁帮之下。四马路一带就有好几家徽州馆子。
  1928年至1929年间,有一天,胡先生特别高兴,请努生、光旦和我到一家徽州馆吃午饭。上海的徽州馆相当守旧,已经不能和新兴的广东馆、四川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