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2370字。

  河北省衡水十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质检二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文化遗产
  李传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腐败是一种多发社会现象,危害至深。新建王朝鉴于前代人亡政息的历史教训和本王朝长治久安的需要,与腐败进行斗争,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或遏制。
  《周易•既济》爻辞说“君子以恩惠而豫(预)防之”,说的是君子总是想着可能要发生的祸害,事先做出有效的防范。从治国安邦的角度看,腐败就是国家之大患,应时常预防和治理。虽然每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但都与腐败有着密切联系。“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私有制出现后,腐败就有了产生的条件和土壤。在一定意义上说,腐败是与私有制伴生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反腐与倡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腐必须倡廉,倡廉的基础是切实的反腐。历代王朝在与腐败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惩于事后、防于事前、防惩并举的反腐思路。
  正人先正己,养廉先养心,治腐先治心。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只有扎好心灵篱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淡泊名利,抵御诱惑,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儒家把人生目标定位于成仁成圣,主张官吏要正身修己,仁民爱物。一些清官廉吏,如东汉的杨震、明代的海瑞都是儒家文化的忠实信奉者和践行者。宋代吕本中撰写《官箴》,强调“为官之法”,唯有清、慎、勤。包拯以遗训的方式为子孙立下规矩,“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表彰廉吏,斥责贪官。表彰清官廉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失为倡廉行廉的有效办法。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树立廉吏的形象,给予社会正能量,弘扬正气,涤荡官场歪风邪气。汉代南阳太守召信臣节俭清廉,为民兴利,人称“召父”。蜀郡太守文翁兴办学校,勤政为民,汉哀帝下诏为文翁立祠。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后追赠“武穆侯”印绶,谥为“忠武侯”。与表彰廉吏相对应的,是对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谴责和鞭挞。“贪以赃官为墨”,贪腐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污黑不净。《诗经》对那些居官行贪,或凭借政治地位和权势攫取各种非法利益的贪人用“败类”予以贬斥。
  立制反腐,巡察地方。官吏的道德自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腐败,但这种软性约束弹性很大,效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只有依靠较完备的法制,才能保证行政机构的有效运行,有效遏制腐败和处置腐败。所以,无论是皋陶之刑、《禹刑》,还是《秦律》《唐律》,对贪腐都有明确的惩罚规定。在防治腐败的制度中,最有创新意义的,一是察举、考试任官制度,二是刺史巡察郡县制度。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反腐倡廉”的一项是(3分)
  A.周朝对贪腐进行有效防治,官吏仗势为恶、行贿受贿、接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牟取不正当利益者都要“阅实其罪”。
  B.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甚于贪墨”,查处了空印案、郭桓案等一批贪腐大案、窝案,不惜律外用刑,对贪腐者族诛、凌迟。
  C.唐太宗开门纳谏,集思广益,群言畅达,在一定程度上将权力置于阳光下,君明则臣直,腐败的细菌不易滋长。
  D.习近平同志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不仅要经常抓,还要长期抓,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只有树市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廉洁奉公。儒家的主张、吕本中撰写的《官箴》、诸葛亮谥为“忠武侯”、包拯为子孙立下的规矩,都论证了“正人先正己,养廉先养心”。
  B.汉哀帝下诏为文翁立祠,是表彰清官廉吏,不让“老实人”吃亏,是倡廉行廉的有效办法。与之对应的足,对贪官污吏进行无情的谴责和鞭挞。“贪以败官为墨”、用“败类”予以贬斥。
  C.官吏道德自律的软性约束弹性很大,效率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只有依靠较完备的法制,才能有效遏制腐败和处置腐败。皋陶之刑、《禹刑》《秦律》《唐律》对贪腐都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D.夏朝时定“昏、墨、贼、杀”之刑;商朝之“货”罪,要处以墨刑;西周有“五过之疵”;汉代对贪腐者进行定向打击;北魏太和八年处死贪官40多人。可见铁腕治贪也不失为一种反腐思路。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治国安邦的角度看,腐败乃国家之大患,应预防和治理。新建王朝鉴于前代历史教训和本王朝的需要,与腐败斗争,使得腐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或遏制。
  B.《周易•既济》中认为,君子总是想着可能要发生的祸害,事先做出有效的防范。并告诉我们,在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她们正式的名称是“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