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8910字。
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教价值观通常着眼于人性中的阴暗面,立足于外在性,即从人性之外、从神那里寻求人超越自我的外在根据。儒学价值观则不然。儒学着眼于人性中的光明面,立足于内在性,从人性中寻求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儒学这种超凡入圣的价值取向,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不失为一种宝贵资源。
儒学的这一思想方向发端于孔子,他把人性中的光明面称为“仁”。他强调,“仁”乃是人的内在品格,乃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按照这种思路,价值实现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在修己成仁时,表现出一种主动性,而无须受什么外在神秘力量的规束。
在孔子的基础上,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孟子预设了一种价值理想,强调人应该善。至于实然人性,既有善,也有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如果现实的人肯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以使阴暗面得以抑制,使光明面得以发扬,通过修身的途径实现自我完善化。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向善的能力,叫作“良能”;生来就具有求善的意识,叫作“良知”。良知良能乃万善之源,由此而形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由四端而形成四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即仁、义、礼、智。孟子的结论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的意思,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善的,只是说接受道德观念的前提,内在于应然人性之中。人性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之所在。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精神,为实施道德教化、造就礼仪之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儒学的淑世主义导向中,包含着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向往高尚人格等意向,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事实证明,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儒学把淑世主义导向应用于国际关系方面,便形成和平主义导向。儒学讲究包容性,拒斥排他性,主张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儒学从修身讲起,推己及人,进而讲到齐家和治国,最后指向“平天下”。儒学发端于中原地区,其创始人为汉族人,但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认同儒学。儒学只以自身的理论魅力吸引受众,决不借用外力、暴力向受众灌输。儒学“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理念是东亚各国和睦共处的精神基础;这种和平主义的取向,在历史上曾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在当今时代则可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选自宋志明《儒学价值观的和平导向》,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学立足于内在性,人如果接受儒学价值理念,便可求仁得仁,超凡入圣。
B. 按照孔子的认知思路,儒学价值的实现是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
C.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说以道德观念为前提,就自然具备仁义礼智。
D. 儒学创始人为汉族人,但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古代各民族的共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指出儒学价值观的着眼点、立足点及意义,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B. 文章论证儒学价值观“立足于内在性”时,以孔子、孟子的思想为例证。
C. 文章层层递进,卒章显志,至第5段才推导出儒学的和平主义内涵。
D. 文章涉古谈今,意在论证儒学价值观对于古今(中国)、中外的积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教价值观着眼于人性阴暗面,而儒学着眼于人性光明面,因此作者肯定了后者而否定了前者。
B. 儒学的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等淑世主义导向,为中华民族培养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良性培养基础。
C. 儒学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的精神,《论语》“和为贵”、《孟子》“地利不如人和”等都是相关表达。
D. 儒学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也有对传统儒学的积极借鉴与发扬。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鱼
周海亮
①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②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