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领班高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习古诗文是长久的功课
南洋模范中学张弛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告诫我们凡事要善于积累,在我看来,学习古诗文也正需要不断地积累。
我们该庆幸的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而历史亦帮我们精心淘洗出最优的精华。但时代不同,语言、风俗、背景……凡此种种因素,给我们在阅读古人文章上增加了许多障碍。对于这些,我们别无他法,只好静下心,字字落实,慢慢积累,广泛阅读,不断理解。
阅读古诗文是我的兴趣所在,也许这是我能够走进古诗文的重要因素。从最初的武侠小说中半文言式的语言,到元杂剧精美凄绝的唱段,再到《古文观止》中历代的佳作名篇,文言文在我的眼中从陌生变得逐渐熟悉,我的兴趣也从情节的乐趣转移为审美的意趣。古诗文教了我许多,而我对古诗文的爱好也逾深,甚至“亡书久似失良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古诗文必要有一份兴趣。
刚学古诗文的时候,会被文言文中纷繁的语言现象“吓倒”。看到那“意动”“使动”“倒装”“被动”……一类语法,有时不免皱眉。但古诗文不是全然这样枯燥,我们的汉语语言是很值得玩味的。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句中的所有语素全部是名词,而并没有直写“愁”,一连串的物象给人十分鲜明的图景,自然而然体会到“断肠人在天涯”的寂寥凄楚,可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又如“春雨断桥人不度”,或可作“断桥春雨人不度”、“人不度春雨断桥”,可知语言的灵动多变性,这正是读古诗文的乐趣所在,须时时咬文嚼字,如沏茶品茗,定要细细赏玩,才可尝出真意。
古人说“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永”,读古人的文章,可以陶冶性情,扩大胸臆。读《诗经》可以求得永恒的真情文理,读《庄子》可以求得恣肆广阔的文思,读《史记》可以求得谨慎明洁的文笔。“学古”是“考古”而非“食古”。只有身临其境,将心融入其中,方能明白古人的志向,既然理解了文意,其它字词方面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写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最高境界,他借用了辛弃疾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即苦苦寻求某物,蓦然间获得而狂喜不已。学习古诗文时也常常有此感受,往往一首诗词不能理解,却在偶然机会读到一篇相似的文章,豁然开朗,想到这里,也该能为自己更靠近那最高之境界而欣然。
总之,学习古诗文是长久的功课,强记硬背,搞突击或耍小聪明都没有良好的效果。这门功课倒像是冬天围炉上蒸着的清酒,慢慢地温,围在炉边的人,闻之则醒,啜之则美,品之则醉。纵是不会饮酒之人,闻着酒香也会赞美几句,而细啜之人则能细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