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6520字。
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调研测试卷(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金黄色的葫芦上有灵动的仕女、威武的罗汉、各式各样的京剧脸谱、可爱的生肖,画面______,线条洗练流畅,看起来_______;54岁的民间艺人栾清明有一手绝活——用烙铁在葫芦上作画。如今,栾清明不忍传统技艺流失,_______,把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儿子。他们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上阵父子兵”一时间也被传为佳话。
A. 惟妙惟肖 别有风味 口传心授
B. 有声有色 别有洞天 口口相传
C. 有声有色 别有风味 口口相传
D. 惟妙惟肖 别有洞天 口传心授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此处的陈述对象为“画面”,应选“惟妙惟肖”。排除BC两项。“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所另外具有的特殊色彩或趣味。“别有洞天”,指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或艺术创作,引人入胜。此处的陈述对象为“线条”,应选“别有风味”。“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口相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此处的陈述对象为“手工技艺传承”,应选“口传心授”。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类似于几年前手机、楼盘的“饥饿营销”,当前被许多网红餐饮店采用的排队营销术,虽然让商家赚得盆盈钵满,但严重扰乱了餐饮业的市场秩序。
B. 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C. 研究人员发现:1300名糖尿病患者喝凉开水泡的茶,持续半年,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大约9%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完全恢复正常。
D. 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合逻辑,“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属于两方面情况,而“保证行车安全”是一方面情况,属于两面对一面。C项,“,82%的糖尿病患者明显减轻”搭配不当,“患者……减轻”不搭配,应是“病情”减轻。D项,“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搭配不当,“表现了……故事”不搭配。故选A项。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 对下面这幅漫画寓意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B. 拥有物质再丰富,精神追求也不停步。
C. 拥有资源的多少并不重要,要懂得利用。
D. 生活工具的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不要僵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画中人离墙头咫尺之遥,只要将梯子竖起即可,但画中人空有这么多的梯子却不懂得利用。因此选C。方法指导:做此类题前,第一步是仔细审题,明确题目的意思。此步骤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审标题,仔细审读漫画的题目,认真分析思考题目的含义;②审主体画面,准确把握漫画的主题;③审题注和画注,题注和画注往往是对漫画的特别提示,这也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漫画的主题思想。该题无标题,无题。观察漫画,图中人脚踩一大堆梯子,踮起脚后跟却仍然看不到墙外,令人费解,脚下不是现成的梯子?
考点: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①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