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教案(打包5套)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第27讲.doc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赏析教案第25讲.doc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和情感态度教案第24讲.doc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教案第23讲.doc
全国通用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的语句赏析教案第26讲.doc
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第23讲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课时说明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了解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概念
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鉴赏作品的形象
能够正确理解意象和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作品形象理解鉴赏;意境理解和体会
作品形象理解鉴赏方法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11分)(2016年新课标I卷高考试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横溃,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书写下文所起的作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
……
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赏析
第25讲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赏析
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课时
知识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复习目标 了解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种类
正确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习重点 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技巧
复习难点 判断和鉴赏古典诗词中表达技巧的方法
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赏析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安徽安庆2017届重点中学模拟试题)
秋日送容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国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鹄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领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额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描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鼓响鸡鸣描绘的应该是喧腾的景象。E项,“托物言志”错,应该是“借景抒情”。
(2)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6分)
【答案】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鹊噪衬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
第27讲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
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课时
知识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目标 能够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进行对比
复习重点 诗歌思想异同分析
复习难点 对比鉴赏诗歌的方法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豫北重点中学2017届联考试题试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自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D
(2)不可以。杜诗中的“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鸶受到惊吓的敏捷反应,与“群捕”一致;“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3分)郑诗中的“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惊飞”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3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杜诗以静衬动”“郑诗以动衬静”错。杜诗写鹭鸶“惊飞”,更显环境的幽静,是以动村静;郑诗前三句极写静,在渔人都已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