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980个字。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共8题;共16分)
  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蔚然而深秀B. 溪深而鱼肥C. 泉香而酒洌D. 而不知人之乐
  【答案】D 
  【考点】醉翁亭记,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D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D项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的“而”均表并列。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和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2.选出“也”字表示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D.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案】B 
  【考点】醉翁亭记,常用文言虚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也"字作为语气词,有三种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陈述(解释);三是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A项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B项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
  C项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D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故答案为B
  【点评】文言虚词的用法,要结合书上注释,注意归纳辨别。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骈偶句式的一项是()
  A.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B. 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B 
  【考点】醉翁亭记
  【解析】【分析】骈偶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或相近,意思相同或相反的对偶句或排比句。回答此题要牢记骈偶句的特点,然后加以辨别。A、C、D符合骈偶句的特点。
  B项风霜高洁是主谓短语,水落石出是并列短语。
  故答案为B
  【点评】骈偶句必须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或相近,意思相同或相反。
  4.下列句子与《醉翁亭记》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寄之酒也。B. 朝而往,暮而归,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
  C. 至于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案】D 
  【考点】一般型默写,醉翁亭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课文的默写。应该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做到准确无误的默写,不多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A项“寄”应为“寓意”
  B项“季”应为“时”
  C项应为“至于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D项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对文章默写的考查,一定要在平时多加朗读,做到准确无误。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D.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答案】B 
  【考点】醉翁亭记,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B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译为: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6.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B.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是作者在被贬滁州时所作。
  C. 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D. 前人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这评价不符合此文实际。
  【答案】D 
  【考点】醉翁亭记,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A、B、C项表述正确。D项前人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这评价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