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200字。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Yuxingjiaoyu整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①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成为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能够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② “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素、最本质的价值认知。“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也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中华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元统一;世间万事万物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同源而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也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这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本真表述,也是古人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
  ③《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告诫我们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④儒家圣贤孔子传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动消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即“人知天”。孟子则提出“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矣”,同样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诠释和增益,后世如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张载的“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等观点也都如此,表征了古贤不断探寻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和合的思想高度。
  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信奉的圭臬,认为人的主观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唯道是从”才能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作出过质朴而凝练的阐述,深入探究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敬告人类活动要周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⑥现代社会,全球生态问题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我们要立足更高远的视域,思考、设计和实践人类存续发展的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同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性指导和现实借鉴。我们要自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价值,将其同现代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精准对接,用以指导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美丽中国建设。
  (摘编自武晓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于传统农耕文明,是古代社会中最朴素、最本质的价值认知。
  B.“天人合一’’思维方法强调要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万物紧密联系的角度去认识世界。
  c.《周易》认为天地人需和合共生,所以人与自然组成了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
  D.“唯道是从”是说人们只有遵从道家的思想,人类活动才能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  )(3分)
  A.文章围绕“天人合一”展开论述,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阐述了其中的价值。
  B.文章将儒家和道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了对比,比较并分清了两者的异同。
  C.文章列举孔子、孟子、董仲舒等人的不同论述,表明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不断探索。
  D.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笫②段至第⑤段又用了总分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业文明要创造富庶的物质生活,就必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B:因为“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所以它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
  c.只要我们能借鉴“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就能得以完成。
  D.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美丽中国建设在目标方向上是一致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雪的故乡
  林清玄
  ①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当代知名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站在台湾嘉义的“北回归线”标志碑前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他高兴的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跨上热带的土地。”
  ②看到索尔仁尼琴站在“北回归线”上的形象,给我一种莫大的感动。那个小小的标志碑上有一个雕塑,是地球交错而过的两条经纬线,北回归线是那横着的一条,一直往北或往南,就到了落雪的寒带。这个纪念碑是站在台湾的南部大平原上,我曾数次路过。每次站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