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为中学语文教学招魂<br>
                                              钱梦龙<br>
<br>
招魂,是以前农村的一种旧俗,小孩子病了,或者受到惊吓,家里的大人会在晚上大声呼喊孩子的名字,叫他回家,叫做招魂。据说,魂回来了,小孩的病也就好了。<br>
这几年,除了一些教学质量非常好的的重点中学之外,如果我们到广大的普通中学和教师中去看看,语文改革固然出现了一些可喜的面貌,特别是新课标出台的教育大背景下,毕竟出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是,过犹不及,很多语文教师在当前这种转机时期,暂时找不到方向,因此整个语文教育,有点失魂落魄的症状,所以有必要为语文教学招招魂。<br>
首先,我来谈谈什么是语文的问题。以前说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总称,但是后来出现了很多种的说法,说语文是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字,最近甚至出现了语言和文化,大家好像都很有道理,振振有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至今语文是什么,还在争论之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几十年的语文,到头来教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科,连自己也搞不清楚,这实在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br>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1963年针对语文教学过于突出政治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讨论,提出了工具性,但是近年来,新的提法相当得多,再坚持工具性,好像是个老顽固。现在的说法很多,什么实践性、时代性、言语性、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等,一下子“性”泛滥起来,还都很有理由。现在的新课标,把语文的性质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虽然是教育部的文件,其实从各种媒体来看,对这种提法持不同意见的也不少。所以我们的一些老师非常痛苦。究竟什么是人文性,翻遍了语文资料,好像很难认识清楚;究竟怎样教学,才能体现人文性,也很迷茫。一些老师问我,这个性,那个性,我们到底要怎么走?怎么教?我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知道了我们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语文课?我们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你就找到了方向了,不要管那么多的“性”骚扰。谈“性”好像是我国语文界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定名、定性似乎是关系到语文教育大方向的问题,但是恰恰在这两个根本问题上争论不休、分歧最多。加上应试教育,必须指导学生考试稳操胜券,老师的压力大,于是很多人就变得无所适从了。<br>
新课标对我们的语文提出了新的要求,的确有的要求是很好的,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也有不少脱离实际的东西,例如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我是认可的,但是,研究性课题要求我们每周要开两节研究性课,我就不敢认同了。前不久在武汉开中语会的年会,我碰到北京大学附中校长,我问他们的研究性课开的怎么样?,他回答说:“根本开不出来!”,北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尚且如此,其他的学校就不用说了。新课标脱离实际,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语文真是越来越不好教了!现在,语文教育观念的碰撞越来越多,所以有人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一个是多动症,一个是浮肿病。根据我有限的见闻,好像其他国家,欧美日本,都没有遇到过我们这样的麻烦。<br>
我们有一些老师也希望从一些论著中去找一些信息,不找还可以,越找越糊涂。现代的一些论著,我也拜读过一些,实在惭愧的得很,不太看得懂。从某些迹象来看,我们教育界的决策者,好像试图用洋理论,洋博士来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参与新课标修订的组长华东师大的曹教授,悄悄对我说:“最早拿出来的新课标的底板,是几位留美博士起草的,从概念到语言几乎全盘西化。”后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改的稍微的中国化了一点,所以在今年的中语会上,就有好多的同志说,有很多欧美化的概念。洋理论、洋博士改造我们的教育,好像凡是传统的都是落后的,甚至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一代宗师,也被某些人认为是语文教育的绊脚石。<br>
这一切造成的思想混乱,反映在实践上,就出现了种种失魂落魄的症状。有两种情况最典型,一种是广大的教师,特别是“第三世界”的教师,仍然在应试的道路上爬行摸索,压力不得不使他们这样。还有一种是大量的展示课,实践课、教学竞赛,一般是刻意求新,锐意改革,但有时却过了头。在这些课上,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所谓的文化含量,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播图像,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习,画画稍稍,热热闹闹,结果,学生读个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问到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茫然不知道所答。我有一年听一位教师讲《世界上最美的坟墓》,除了放音乐图像之外,学生还从网上找了大量的资料,大谈图尔斯泰的《战争和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我估计现在的学生很少有人会看完《战争与和平》,他们的大多数资料都是找来的。结果,书本上许多优美、耐读的语句教师却没有引导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