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580字。

  湖南省雅礼中学201 9届高三月考试卷(五)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上个世纪,不少中外知名学者如汤因比、梁漱溟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断言中国文化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希望。1988年,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名家名言的确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向我们这一代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儒家智慧解决问题,则何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如果我们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尽,何以能够除去他人瓦上霜?何以证明儒家智慧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生存之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
  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比如,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比如,我国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孔子的“富民”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那么孔子的智慧不足以服人,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可见,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终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
  当然,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无论解决何种社会问题,除了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外,还必须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包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才是圆满无缺的儒家智慧。
  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慧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展现儒家智慧,是我们瞻望儒学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大愿景。
  (摘自《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有改动,《新华文摘》2018年第21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B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C.作者批评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
  D.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旨在提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为后文阐述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张本。
  B.第一自然段接着立足现实,从反面切入,通过假设分析,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C.第二自然段按照提出问题(怀疑儒家智慧),再分析问题(为何怀疑儒家智慧),最后解决问题(正名儒家智慧)的思路展开行文。
  D.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也”字承上启下,说明儒家智慧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能以儒家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那么就可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
  B.人们指责和批评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C.如果我们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D.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走向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立  正
  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狼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
  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竞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远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B.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C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