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450字。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
  命题人:潘聪审题人:杨君燕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不断地运动着,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型式相同,但作为老子哲学核心概念的载体,在不同的章句中却有不同的义涵。
  运动性,可能会陷入绝对主义的泥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的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硬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下运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是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6. 文章倒数第二段划曲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全球电影产业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电影大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之路,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成为中国电影人考虑的关键问题。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创作有影响力的电影是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对制片公司来讲,产业链条的强化和发展很重要,要创作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这样才能支撑电影产业发展,否则电影强国的实现是没有依据的。”他指出,我国影视产业还处在发展期,电影发展机会多,未来,中国的影视产业依然有很大的投资机会。对此,马中骏也表示赞同,他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好的时代和机遇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工作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你有专业性,你做得足够好,市场自然认可。”
  (选自“央广网”2018年6月19日)
  材料二: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一些人打着“重写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鼓吹“告别革命”大肆歪曲历史、诋毁英雄,意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言论通过网络不断地发酵和扩散,起到了相当恶劣的作用。因此,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积极运用新媒体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増强人们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