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350字。

  湖北省襄阳市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统一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
  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是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我真的“甚解”了孔夫子的话吗?没有,但我从孔子的话中“会意”出一种新意来,于是我便“欣然忘食”了。
  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是不能要求都“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求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也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你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把学问深入下去了。(选自汤一介《读书本该会意》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而读书时句句都求甚解便是不大可能的。
  B.“章句之学”其实就是在追求“甚解”,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
  C.“会意”就是抓住古人语言的要义,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古文。
  D.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甚解”,而是否定“句句求甚解”,突出了“会意”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引用陶渊明的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要“会意”。
  B.文章提出“甚解”“会意”两个概念,论证了“甚解”的不足取和“会意”的正确性。
  C.文章以中国书多、《论语》等注释多为论据,论证了读书要“会意”的必要性。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甚解”容易走向“生说”,导致泥古不化;“会意”强调领会精神实质,这是读书真谛。
  B.只要采用“会意”的读书方法,我们就能从古代经典和当代书籍中读出新的意义。
  C.“甚解”讲究字字句句都有解释,所以“甚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
  D.如果对每句话都“甚解”,就不能做到对文章整体“会意”了,二者是对立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