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0 小石潭记.docx
11 核舟记.docx
12 《诗经》二首.docx
13 最后一次讲演.docx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x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docx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docx
17 壶口瀑布.docx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
19 登勃朗峰.docx
1 社戏.docx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docx
21 《庄子》二则.docx
22 《礼记》二则.docx
23 马 说.docx
24 唐诗二首.docx
2 回延安.docx
3 安塞腰鼓.docx
4 灯笼.docx
5 大自然的语言.docx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
7 大雁归来.docx
8 时间的脚印.docx
9 桃花源记.docx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docx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docx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docx
1 社戏
文章主旨
本文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问题]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一句。(对应训练见第8题)
[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可按以下步骤作答:①判断所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②分析此描写方法的作用。人物描写一般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及性格特点的,因此可按以下形式作答: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具体词语)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解答]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点”“磕”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动作熟练、技术高超,表现了“我们”迫不及待及欢快喜悦的心情。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归 省 撺 掇 缥 缈 弥 散
怠 慢 皎 洁 欺 侮 偏 僻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潮(cháo) 不惮(dàn) 仙山楼阁(gé)
B.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秩秩斯干(gàn)
C.凫水(fú) 旺相(xiāng) 咿咿呀呀(yī)
D.棹船(diào) 纠葛(gé) 踱来踱去(dú)
2 回延安
追溯背景
这首诗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5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在久别十余年后重返延安,写下了这首诗。
文章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阔别延安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热爱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排比手法及其作用
[问题]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几句诗。(对应训练见第11题)
[点拨] 解答此类题目,可按以下步骤作答:①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从“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可以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排比。②根据以下答题模式作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增强,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解答]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诗人重回延安看到的延安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新貌富有生机、活力无限的强烈赞美。
拓展链接
信天游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具有山歌的特性,流行于陕北一带。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内容大多反映劳
4 灯笼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年纪稍长时夜晚接祖父和上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亲人的怀恋和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充分体现了“神聚”的特点。
拓展链接
吴伯萧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在北京工作多年,一直住在一个大杂院里,经常和普通百姓一样,上下班挤公共汽车。他秉性耿直,为人诚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临终时,他对子女们说:“我死后不要给人民添任何麻烦,不通知亲友,不举行任何仪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乡的泰山。”吴伯萧作为一个有高5 大自然的语言
追溯背景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是根据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当时他写作此文就是为了迅速普及物候方面的知识,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章主旨
文章从自然现象入手,水到渠成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再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进一步强调了物候观测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加强物候观测。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问题]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对应训练见第14题)
[点拨] 回答此类问题时,可按以下步骤作答:①判断句子是否运用了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或是否引用了俗语、谚语等。②根据所用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的作用回答。可按以下形式作答: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解答]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唱歌”把布谷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布谷鸟叫声的优美及人们能够根据布谷鸟叫安排农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萌 发 次 第 翩 然 周 而 复 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