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1370字。

  四川省广元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第1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学作品表现什么即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上,说诗者言志、言情、情志并举,诸派争执、攻讦数千年。先秦以来,儒家都主张“诗言志”,把诗视为政治道德的工具。孔子《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子路》亦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根本不把诗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对待。今文《尚书??尧典》云: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荀子??效儒篇》云:“诗言是其志也。”都强调了诗必须言志。
  其实,细细检讨汉以前的“诗言志”论,“志”虽侧重指“思想、志向、抱负”等含意,但并未否定含有“情感”的意思,而且《礼记??乐记》明显地说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孔子虽也说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是以“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为前提的,“文”只是以“足言”为目的。虽然《礼记??乐记》和《诗大序》提到过“情”,但也是“志、情”并概,以“志”为主,强调要“发乎情,止乎理义”。
  至两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控制着学术文化的各个领域,《五经》成为衡量一切文学作品的最高准则。在汉儒眼中,文学只不过是经学的驯顺奴仆而已。他们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要求诗歌创作比附经义,诗文载“道”。因而“志”远离“情”而偏于“道”、“义”。先秦乃至汉时的诗言志论者虽对诗的性质有所认识,将诗与其他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然而并未将诗视为纯文学,还未从文学欣赏、评论的角度,而只是从功利观点,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看待诗的。因此,诗文辞赋受到儒家思想的严重束缚。
  随着抒情诗歌的发展,人们对诗歌的抒情特点愈加推重,将“诗言志”说与“缘情”观统一起来,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趋于明确。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与文学观念的严重对立和尖锐斗争中,新的文学观念逐步形成。
  建安时代,由曹氏父子提倡和实践,文学领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文学创作冲破了必须为“法度所正,经义所载”和“依五经以立义“的桎梏,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的诗歌创作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所云,“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赋由汉代铺排张扬的大赋转而发展成为有浓厚诗意的抒情小赋,散文则自由通脱,或抒情,或议论,并都朝着抒情化、个性化、形式优美的方向发展。曹丕《典论??论文》指出,这一时期“文以气为主”,“辞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亦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文学之后,诗歌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已经明确地为人们所认识。具有浓厚美学意义的文学创作论——陆机的《文赋》,便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它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主张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彻底冲破了儒家传统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的藩篱,树立起“抒情化、个性化”的艺术旗帜,不仅集前人对诗歌本质的“吟咏情性”理论探索之大成,还对后世再经钟嵘、孔颖达、自居易、叶燮、王夫之诸家而最后形成的“文质并举、感物吟志、情景交融”,追求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登勤《“诗缘情而绮靡”说论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以来,儒家对诗表现什么即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言志”占据主流。
  B.汉以前的“诗言志”论包含着“情”的成分,所以这也是“诗言情”论。
  C.汉儒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诗歌偏于“道”、“义”,丧失了“情”。
  D.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后,文学创作冲破了汉儒“依五经以立义”的桎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先秦以来儒家都强调诗必须言志。
  B.文章分析汉以前的“言志”论,注重“志”与“情”的关系,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使用对比法论证建安时代文学朝着抒情化、个性化、形式优美的方向发展。
  D.对于“诗缘情”,文章梳理先秦以来对诗的本质的不同认识,最后阐述它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志、言情、情志诸派虽争论数千年,但都是对诗本质特征的认识,并无优劣。
  B.新文学观念的逐步形成,是儒家的道德观与文学观念的对立和尖锐斗争的结果。
  C.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束缚,人们只从诗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看待它。
  D.《文赋》集前人对诗歌本质探索之大成,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
  ②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③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健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