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16430字。

  徐州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一)
  语文学科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龟玉毁于椟中
  B. 何以伐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何以伐为
  D.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D项两个“之”都代词,代他们;A项中“于”分别是:介词, “对”;介词,在。B项“为”分别是:句末语气词,呢;介词,替。C项“以”分别是:介词,把;介词,凭。故选D。
  2.下列各句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    B. 唯利是图
  C. 何以伐为    D.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知文言文中常用的特殊句式,以及句式特点,并在平时要熟记一些代表性的句式。例句“无乃尔是过与”与A、B、C、项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判断句。故选D。
  【点睛】宾语前置句是高考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 ③⑤    B. ①②    C. ④⑤    D. ⑥⑦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①是人称代词,他们;②是代词,代蟋蟀;③是代词,其中的;④是代词,我;⑤是代词,其中的;⑥是代词,那,那些,远指;⑦是表反问语气助词。所以③⑤用法一样。故选A。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进步融合的结晶,大剧院已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文明的    。即将建成的江苏大剧院坐落于扬子江畔,外观好似八方    而来的四滴水珠,饱满光润,        ,尽显水之灵动,又如莲花绽放。
  A. 标杆 汇聚玲珑剔透
  B. 标志会聚玲珑剔透
  C. 标志汇聚晶莹剔透
  D. 标杆会聚晶莹剔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最恰当的”。标杆:比喻榜样;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 会聚:聚集(多用于人);汇聚:聚集。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依据语境“大剧院已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文明的”“ 四滴水珠”“ 饱满光润”“ 灵动”,应该选择C项。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本题中的几个词语,两两相近,但词义,使用对象有区别。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