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50字。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赏析
诗歌可以曲解,假如你能得到满足。诗歌也只是用来自足而已,连表情达意都不是能够理解的。读诗赏诗一半因了诗人、一半因了爱人。诗歌让人安全。
戴望舒的这首诗被臧棣称为“伟大的诗”。理解这首诗可以有很多方式。诗可以看做是生者写给死者的悼亡诗、可以看做是男人写给女人的爱情诗、可以看做是诗人写给诗人的友情诗、可以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感怀诗以及其他。
一、悼亡诗解
看做悼亡诗很好理解,有了题目和作者与写作时间之后,以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也最好是看做悼亡诗。《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赏析这首诗曾介绍背景说:“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联系古人的悼亡诗来看会发现这首诗的异样。试举一例,苏轼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可以看到,两首悼亡诗有很大不同。一个轻盈通透、一个沉重凄凉;一个简洁抽象、一个铺排具象;一个淡然节制、一个浓烈如酒。古人传统的悼亡诗大多如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以忆往昔看今朝来表现情感、以写品貌赞德行来表达不舍。而这首悼亡诗就脱离了传统的轨迹,具有较强的现代性,这也是后来有很多诗人对这首诗大为称赞的原因之一。
二、形式分析
一首诗一篇文章打动人心必然是有原因的,就这首诗而言也许是因为诗中的对比关系。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抒情话语的基本组合方式之一。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
第一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动作上是“走”,交通很困难;时间上是“六小时”,走的时间很长;感情上是“寂寞”,途中心情很孤寂;空间上是“长途”,需要走很远很远。这是一段艰难困苦的路途,诗人生理上经受着极限的考验,心理上也体验着深渊般的孤寂。但是他上路了,且到达了。有多少情意在这句话中看不出来呢?有多少情意才能让一个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来与你相见?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十分节制含蓄,通过对现象的陈述来表达感情。这就好比用“茶不思饭不想”的现象来表达我对你的思念,用“魂不守舍丢三落四”来表达我对你的挂牵。
那么再对比第二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动作上是“放”,与“走”这个持续性的动词形成对比。“放”在时间上的短暂又与“六小时”形成对比。“放”与“走”“六小时”的对比是一轻一重一短暂一持久一温柔一紧张。如果这样解释不能让你感觉到效果,那么这句手法类似的诗也许更加明显:
“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细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感情上的“红”,意味着积极欢欣。与第一句的“寂寞”形成对比。为了一面的欢欣我愿承受漫长的寂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