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40字。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月夜——沈尹默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