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70个字。
《黄鹤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韵律之美。(重点)
2.知人论世,领会主旨情感。(重点)
3.体会意境,积累优美诗句。(难点)
二、教学设计
1.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诗使人灵透。唐代是诗的时代,王绩漫步山野之秋,在惆怅与孤寂中上演一场逃离;王维失意问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虽美,却无法得到慰藉(jiè);李白意气风发远渡荆门,品咂(zā)大自然的奇幻与浪漫;白居易不负春光,西湖之行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与崔颢同游黄鹤楼,登高望远感受别样情怀。
2. 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a.诵读诗歌,领略韵律之美。
b.知人论世,领会主旨情感。
c.体会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3. 出示问题,引导自学
a.听录音,听清字音
空(kōng)余芳草萋萋(qī)
b.本诗是七言律诗,富有韵律,自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名范读、学生齐读
c.《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作者简介: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背景简介: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崔颢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胜景,望夕阳在水气中欲坠,触景生情,写作了《黄鹤楼》这一千古一绝的七律诗。
请大家带着情感再读本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