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9740字。

  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
  当代的儒家伦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看法限定在个体化的人性养成方面,但事实上,它却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按《诗经•泮水》等文献,起码在春秋时期,中国即存在完整的国家礼乐教育体系,天子有辟雍,诸侯有泮宫,民间有痒序。宋元以降,借助话本和曲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礼乐精神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促进人对生活抱理想态度,拥有健康、高尚情操。
  B. 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
  C. 孔子指出美善差异及美对善的生成与涵养,孟子则正好相反,强调善向美的生成。
  D. 美介入道德教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既立于个体又面向群体和国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阐释了美与德的基本关系,再放入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具体分析。
  B. 文章引用《论语》《诗经》等文献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
  C. 文章分析美与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相融又有差异的特点时,层次清晰且具辩证性。
  D. 文章认为审美不是道德,却能孕育并涵养道德,这是论述美与善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美是源发意义上人性向善的内部动因,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B. 所谓以美储善,是基于美与善的差异而提出,指通过美来生发、涵养人性中的善。
  C. 中国传统儒家推行礼乐教育,就是利用了美对人性之善的滋养和化育作用。
  D. 通过美育达成由美向德的生成,革除国民教育弊端,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分析有误。原文第一段指出“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并非等同于“美就是人对事物的正面情感评价”。B项,“是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典型表现”分析有误。原文第二段只是呈现中西文明发展中的不同,并未比较中西文明的优劣。C项,“孟子则正好相反”分析有误。孟子并非“正好相反”,因为“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B项,“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分析有误。《诗经》是为了论证中国儒家关于美、德关系的认识具有家国天下的广远视野。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D项,“革除国民教育弊端”于文无据,也与“国家道德建设将行稳致远”没有必然关系。文中是说“认清这一点,……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故选D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牵手归向天地间
  聂鑫森
  马千里一辈子不能忘怀的,是他的亲密战友小黑。
  小黑是一匹马。
  马千里已八十有三,在他的心目中,小黑永远年轻地活着,活在他的大写意画里,活在他画上的题识中。他的家里。画室、客厅、卧室、走廊,到处挂着关于小黑的画,或中堂或横幅或条轴,或奔或行或立或卧,全用水墨挥写而成,形神俱备。
  可如今他已近灯干油尽了,这一年来肝癌突然找上了他。他对老伴和儿女说:“我要去和小黑相会了,何憾之有!”
  马千里不肯住在医院里了,他倔犟地要待在家里,随时可以看到画上的小黑,随时可以指着画向老伴倾诉他与小黑的交谊。尽管这些故事,此生他不知向老伴讲了多少遍,但老伴总像第一次听到。
  “我爹是湘潭画马的高手,自小就对我严加督教,‘将门无犬子’啊,我的绘画基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