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30+4970+4240字。

  组合三(1)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8东北三校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它以特有的形态,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在线条的飞扬和变化的布局中,你会时不时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汉字由象形的图画经由简化、抽象、变形,逐步演变为符号,每个汉字最初都是描摹事物的一个单幅画(如鱼、龙),或是由两幅、多幅图画拼接起来的一幅组画(如有偏旁的好、安)。音指与象指在汉字中合一,笔画与结构中均有图像、意象和情象内容。后来随着字的日渐功能化、实用化、符号化,书与画在实用功能层面开始分离。自从书法进入了愈来愈重视以真草隶篆,特别是行草来表达书写者感情的阶段,艺术的功能重又上升,书与画在艺术审美层面重又结合。弹性幅度极大的毛笔,可浓可淡可枯可润的水墨,以及能够以吸水度和印迹感天然造成原生效果的宣纸,使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能在快慢、提按、推拉、扭折、顿挫、转甩、浓淡、湿枯、晕涩、虚实中相映相辉、相生相克,能以比其他纸笔丰富的艺术语汇,给书法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提供无限张力,给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提供其他文字书写无可比拟的阔大空间。汉字的点、画、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画的多方向性写法,这些在别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为各类线条和几何图形大量进入书法铺就了通道,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
  汉字书写由具象的图画在漫长的岁月中逐级简化、变异、提升为书法艺术抽象的符号,却又草蛇灰线,留下了各种象形图画的印痕。中国书法在发生学领域的这一由形而神、由画面而符号的过程,其实全息着、也发酵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始终重视形神关系、持续解读形神关系,也就逐渐成为中国书论、画论、艺论、文论,乃至整个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中国书法的特征,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具有中国文化思维共有的“三易”质地,也就是说,在总的方面它诠释了“简易、变易、不易”的思维。“简易”不是简单化,而是统摄、宏观、浑一地在各种关系的综合把握中看问题,是统摄提升具体而又庞杂的现象,简化、转化为总体感觉的能力。“变易”不能乱变,要根据你创作的具体情况去实现符合规律的变化发展,但又要有“不易”精神,执守本质、执守原则、执守规律。字体和书风就是“不易”,经典和传统就是“不易”,碑帖和程式就是“不易”。在“简易”思维和写意表神精神统摄下,辩证处理好“不易”和“变易”的关系,是书法创作之精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之精要。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书法以特有的形态,体现着中国人既规范又潇洒的人格价值和既守格又破格的文化精神。
  B.汉字书写经历了描摹事物到音指与象指结合,再到书与画实用功能分离,最后书与画艺术审美重又结合的过程。
  C.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比其他纸笔拥有更丰富的语汇,在书写和表达内容上的空间也更阔大。
  D.中国书法的特征与“三易”思维有着紧密联系,“三易”思维完全可以诠释中国书法这一文化现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汉字书法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人们在汉字的变化与布局中能感受到中国人特有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B.文章第二段逐层递进论证,汉字书写元素的多形态多方向性笔画特性,比书画同源的造型特性对我们的文化思维和艺术思维产生的影响更广泛。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中国书法在发生学领域的演变过程发酵着中国文
  ……
  组合三(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分享经济又称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较上年增长103%,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创新、带动就业等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预计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分享经济领域提供服务人数有望超过1亿,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将成为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规模及带动的就业机会
  交易额(亿元) 分享企业带动的就业机会(人)
  2015年 2016年 增长率 提供服务人数 其中:平台员工数
  生产能力 2000 3380 69% 500万 151万
  房屋住宿 105 243 131% 200万 2万
  交通出行 1000 2038 104% 1855万 12万
  生活服务 3603 7233 101% 2000万 341万
  知识技能 200 610 205% 2500万 2万
  医疗分享 70 155 121% 256万 5万
  分享经济将重新定义工作和就业:从全职全时工作走向兼职分时工作,从办公室与工厂走向更个性化的居家与旅途;“公司+员工”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平台+个人”所替代,参与者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入或退出社会生产过程,减轻了个人对组织的依赖程度。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劳动力的新流向会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招工难”现象,加大劳动关系运行风险。另一方面,劳动者就业从实体经济转向共享经济,也意味着从国家构建的劳动保护网络中脱离,不再享受劳动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从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务关系或商务关系,以“自雇”的个体经济方式出现,这不仅是劳动
  ……
  组合三(3) 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18安徽合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路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40多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2)《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年长还年幼的是:“              ?”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            ”的事例加以论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