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3740字。
江苏省田家炳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二次学情调研考试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日前,某地民办学校用“奇葩”试题考查学生和家长的做法,再次_______公众的神经。 教育资源的不均,家长心态的失衡,加上整个社会功利心的________,让这一事件备受关注。而要解决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规范市场,避免培训机构________,家长也要深刻反省,回归理性。
A. 撩拨 鞭策 火中取栗 B. 拨弄 鞭策 火上浇油
C. 拨弄 驱策 火中取栗 D. 撩拨 驱策 火上浇油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撩拨:挑逗;招惹;拨弄:挑拨。文中的对象是“公众的神经”,用“撩拨”。鞭策:现比喻鼓舞、督促、推动人前进。驱策:驱使。文中是“社会功利心”,用“驱策”。火上浇油:比喻使别人更加愤怒,使事态更加严重。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文中是“避免培训机构”,用“火上浇油”。故选D。
2.与“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B.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 “你是教‘子曰诗云’ 的老师么?”他问。
D. 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题中例句和B项是拟人,A项是对偶,C项是借代,D项比喻,故选B。
3.下列对联中,适合挂在辛弃疾故居的对联是( )
A.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B.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C.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D.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此题要求选取对联是否和乎环境,B项,根据“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应是 “岳飞”;C项,根据“传新乐府;堤建西湖”应该是白居易;D项,根据“草堂犹是杜陵春”应是杜甫;A项,根据“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辛弃疾。故选A。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