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道小题,约12400字。

  常州市“14校合作联盟”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高一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果脯/菜圃    按捺/奈何    悄无声息/讥诮
  B. 海蜇/蛰居    套圈/圈养    锲而不舍/契约
  C. 镂刻/佝偻    愀然/铁锹    曝背聊天/一暴十寒
  D. 嗥叫/颢气    引觞/国殇    枪膛/瞠目结舌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fǔ/pǔ,nà/nài,qiǎo/qiào;B项,zhé,quān/juàn,qiè/qì;C项,lòu/lóu,qiǎo/qiāo,p;D项,háo/hào,shāng,táng/chēng。故选A。
  2.下列各句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    ▲    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②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    ▲    ,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土一样归于沉寂。
  ③这个世界的    ▲    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A. 戕害    物是人非   启事    B. 戕害    面目全非   启示
  C. 损害    面目全非   启事    D. 损害    物是人非   启示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戕害:基本解释为杀害无辜,比“损害”程度重,文中“最严重”用“戕害”;物是人非: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面目全非:模样变得与原先完全不同,形容变化极大(多含贬义)。句中强调的和以前不一样,用“面目全非”。“启事”是一种公告性的应用文体,是为了说明某事而在公众中传播信息,一般采用登报或张贴的方式,其形态是显性的;而“启示”则是启发提示,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启迪思想或激活思维,其形态是隐性的。句中不是“公文”,用“启示”。故选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 ②④①⑤③⑥    B. ③⑤①⑥②④    C. ②④⑤①⑥③    D. ③⑤②④⑥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此题下句子语境来看,第③句照应文段开头的“偶然”一词,可排除A.B两项;第⑤句照应“被动”“无奈”两词,可排除C项;②④两句因“或许”句式连缀;第①句中“与此相应”,指代第⑥句的内容,所以跟在第⑥句后面。故选D。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4.下列有关所学文本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沁园春•长沙》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和他的战友们,这是一群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B. 六艺既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又可以指《诗》《书》《礼》《易》《论语》《乐》六种经书。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句中“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月满为望,“既望”就是望日之后的那天。
  D. 荀子认为学习的人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B项,《论语》错误,应该是《春秋》。故选B。
  5. 选出对顾城的《一代人》与《远和近》分析不当的一项(3分)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A. 《一代人》的意思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和毅力。
  B. 在《远和近》中,你和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和云的距离,因此诗人的主观感受有悖于常理。
  C. 《远和近》所写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亲近。
  D. 这里的两首诗初读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着成年人的孤寂和忧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仔细阅读两首诗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各选项表述,确定它们的正误。本题中,B项错误在于,《远和近》一诗中所说的“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是指心理距离,因而并不“有悖于常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