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道小题,约21260字。
长铁一中2018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题
时 量 110分钟 满 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的“体”与“用”
杨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累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精英阶层。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而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等等围绕“读书”而来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性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功利性的诉求。全球化、经济发展、时代剧变、信息爆炸„„人类遇到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变、复杂,各种困惑烦恼纠缠于心,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从实用功利性角度考量,读书有用,且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善莫大焉。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实用功利性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这种读书实用论,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肯定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这意味着,读书是一种属人的活动或事情,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人们常说,“想了解一个人,看他读什么书。”也是此意。实质上也就是在讲读书与做人的道理: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从这种本体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的诉求所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要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这分明是“学而不思则罔”呀!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但是到了四十却不惑了。这不是孔子的自夸,而是孔子对于知识和人生宿命的感叹。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前者却是一定斤斤计较如落市井,必然就有“知见障”——带着一片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本体意义之所在吗?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4月24日第02版)
1. 下列对读书实用功利性的理解,不确定的一项是( )
A.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各种纠缠于心的困惑、烦恼,利人利己。
B. 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
C. 读书可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可以让人通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D. 读书靠“书中自有千钟粟”等来激励,这样可能会养育人们狭隘的读书观。
2. 下列对读书“用”与“体”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的“用”是指读书的功用性功能,读书的“体”则是指读书的根本意义。
B. “要读书”是受功利之“用”的诉求驱使的,“好读书”要怀有形而上“体”之情怀。
C. “要读书”应勤读“五经”,衡量得失;“好读书”是读“闲书”,兴之所至,随性自然。
D. “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斤斤计较;“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往往不执着于书。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书是现代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义务,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或生存方式。
B. 读书可从“体”和“用”两个层面理解,过分强调“用”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C. 读书的“本体”意义是“人文化成”,以此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至读书的至境。
D. “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读书能让人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利国利民”,改变原文意思,原文“如何理性地看待社会的人与事,如何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读书”。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往往不执着于书”有误,原文“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不仅‘尽信书不如无书’,而且还可能‘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D项“体现了陶渊明读书的功利性,作者对其是持批评态度的”理解错误。原文“后来,渐有所悟”“同时,知天命而后耳顺,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回到随心所欲的领悟人生方面去了”。故选D项。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⑴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⑵“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⑶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