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80个字。
21 《庄子》二则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主张。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二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恃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学习
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夸张、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学习
难点 1.理解二则故事的寓意。
2.领悟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睿智哲思。
学法
指导 朗读法,探讨交流法,比较阅读法。
《北冥有鱼》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有人说:“在诸子百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庄子。读《庄子》一书,不仅因为他的文学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先生的大智与幽默,书中一个个风趣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先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的启迪。”今天我们学习《庄子》故事两则,以“一斑窥豹”来感受庄子的大智与幽默。
环节二自主学习
环节二自主学习
环节二自主学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2.文本链接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弟子和后世学者所著。
《庄子》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善用故事说理,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它“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它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因而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文体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寓言的类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用夸大的手法,勾画出某类人的特点和思想;另一种是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人的某种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