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道小题,约19170字。

  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文世界以瓷器(china)命名中国(CHINA),而中文世界对此“未持异议”,体现的正是双方对瓷器于世界文化意义的高度共识。
  散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的大量瓷片说明,我国光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不晚于9世纪下半期,即唐代后期。当时,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青釉褐彩以及唐三彩等,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这些地区。国内外文献资料进一步证实,中国瓷器输出,在宋元两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下得到快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登上巅峰。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瓷器烧造技艺于17世纪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瓷器烧造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开始走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整头千年的辉煌历史已然不再。
  就中国瓷器输出线路与范围而言,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瓷器输往朝鲜和日本时间最早,品类、数量最多。在明代初期之前,中国瓷器以输往东亚、东南至、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为主,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依然没有越过这一范围。
  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约始于明代中期。这与欧洲航海家于1492年到1522年间成功开辟新航路有关。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扩展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瓷器输往欧洲、美洲呈现日益旺盛之势。从这个角度讲,以新航路开辟为界,可以将中国瓷器输出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比简单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划分更合理。
  就品类而论,瓷器输出基本实现“全品类输出”,甚至在生产与市场之间基本同步。在瓷器输出品类变迁上,14世纪中前期,即元代后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瓷器输出品类以青瓷、白瓷、青白瓷等体现中国审美特征的单色釉瓷为主。这与“镇瓷在唐宋,不闻有彩器”的中国瓷器生产状况完全吻合。从元代后期青花瓷成熟开始,彩瓷品类逐渐超越单色釉瓷,成为中国瓷器输出阵容中的主力——欧洲许多大型博物馆都收藏有大量青花瓷,明清时期专为欧洲市场生产的外销瓷,如“克拉克瓷”“中国伊万里瓷”等也多为青花瓷。“无青花,不瓷器”,标志着世界进入彩瓷时代。
  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的。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侯样祥《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文世界以瓷器的英文来命名中国是英文世界对中国瓷器于世界文化意义的认同。
  B. 早在9世纪下半期以前,我国瓷器就开始通过“丝绸之路”成规模地输往世界各地。
  C. 宋元两代,我国瓷器输出得到快速发展,这与当时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是分不开的。
  D. 元代青花签成熟后,我国瓷器输出品类逐渐由单色釉瓷为主转变为以彩瓷品类为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中国瓷器输出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时是按时间顺序推进的。
  B. 文章以欧洲许多大型博物馆收藏的瓷器为事实依据,论述了我国瓷器输出品类的变迁。
  C. 文章从输出时间、输出线路与范围、输出品类等角度论述了我国瓷器输出的历史进程。
  D. 文章结尾指出中国瓷器输出实际是文化交流,目的是论证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洲的瓷器烧造技艺虽受中国瓷器烧造技艺的影响,但伴随欧洲工业革命实现了超越。
  B. 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整头千年,如今已不再辉煌,主要是因为受鸦片战争的影响。
  C.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扩大了瓷器输出范围,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瓷器输出史的划分。
  D. 瓷器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双重特征决定了我国瓷器输出是文化交流而不是商业贸易。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成规模地输往世界各地”说法错误,文中“我国光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的“国外”特指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从下文“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约始于明代中期”也可知这一说法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D项,“目的是论证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分析错误,目的是明白中国瓷器输出的意义。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伴随欧洲工业革命实现了超越”与原文不符,原文“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瓷器烧造水平不断提升”并无超越之意。B项,“主要是因为受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错误,文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整头千年的辉煌历史已然不再”只是表明了一个时间节点,并未形成因果关系。D项,“我国瓷器输出是文化交流而不是商业贸易”分析错误,既是商业贸易,也是文化交流。故选C
  【点睛】做此类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眼金睛   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晴”,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