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4220字。

  丰台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语  文
  2019. 03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 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 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一种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永恒。因此,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
  目前,太阳是一颗正值壮年的“黄矮星”,曾经的46亿年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些能量源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些中间反应生成1个氦原子核,进而释放能量,而绝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一秒钟之内,太阳可以把6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生成的能量中,仅有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不过,这一小部分能量就足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繁衍生息。
  现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外膨胀,则中心受到的压迫会减少,聚变反应的速率会降低,因此,太阳中心的温度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内向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产生更强大的外向推力,致使收缩的过程也无法持续下去。除了太阳之外,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也处于这一平衡状态,他们把这一类恒星称为“主序恒星”。
  不过,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之后,其整体亮度上升了20%左右,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当然,对于存续时间仅仅百万年、千万年的某一物种而言,太阳的变化并不会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但是,依照太阳的发展趋势,未来的10亿年里,它输出的能量会再上升10%左右,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完全失控,那时,地球就只能另外寻找生存空间了。
  (取材于公众号“品读百卷”)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释放的能量源于其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
  B.太阳以光的形式散发出的能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
  C.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后整体亮度会持续上升。
  D.太阳的变化对地球物种的影响需很长时间才能显著。
  2.对于材料一提到的“精妙的平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精妙的平衡状态是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牵制的结果。
  B.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决定太阳中心温度,进而决定太阳向外膨胀的推力的大小。
  C.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
  D.当太阳向外膨胀推力与向内收缩引力大小相当时,太阳处于精妙的平衡状态。
  材料二
  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作者刘慈欣,因为主演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影片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而今天,《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短板。
  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
  影片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无论是原著中的对白,还是现实里海外电影人的提问,“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
  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平时含蓄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他们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如倔强的航天员父亲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
  对于科幻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情节尊重技术推演 B.故事讲述符合科学逻辑
  C.细节设定媲美科幻大片 D.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B.《流浪地球》中人们在地球上建起许多行星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
  C.“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是中国科幻电影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之处。
  D.《流浪地球》中家庭成员间东方式亲情的默契激发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多半没有实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