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道小题,约20830字。
邢台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测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宋代的王安石及其领导的“王安石变法”,当时人和后来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评价,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大致来看,对其人品、学术水平等,当时人和后来人中多数人是肯定的;而对其变法的看法,则分歧很大。
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先进性,进而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梁启超的重新评价与高度赞赏,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长久的影响,而且在政界也有重要影响。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中讲道:“周朝所行的并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王安石变法确实想通过一系列的兴利除弊措施改善民生,特别是通过“农田水利法”,在全国掀起一场古代罕见的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兴修了一万多处水利田。同时,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保证国家政权长治久安。从孙中山的讲话可以看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在清东民国时期。学界政界很多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在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带动下,政界很多人士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王安石的“新法”。仅1935、1936年两年,各类报刊就发表了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他们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非常欣赏,并尝试在制定政策时对某些变法思想有所借鉴。
清末民国,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传播到西方国家。担任过美国农业部长和副总统的华菜士,自述从20世纪初就深受中国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表现出来的“三不足”(天变不足惧,祖宗之法不足守,流俗之言不足恤)精神和气概,对现代许多政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曾引用“三不足”称赞他。据研究,“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其实,王安石批评汉儒的“天人感应论”、人君过失导致天象异常灾变之论是“蔽而葸”;批评“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的说法是“固而怠”,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但王安石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不加区别地笼统否定前人。比如,他对夏商周三代也是推崇备至,多次公开主张“法先王之意”。“三不足”之说,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但确实反映了他不畏艰难、果断变法的改革家风范。
(摘编自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宋朝至现在,大多数人都肯定王安石的人品和学术水平等,但是对其变法看法不一。
B. 从南宋全清末,学术界与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他要为宋亡负责。
C.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王安石“新法”的影响的。
D. 王安石对“天人感应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进行批评,并提出了“三不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等手法,突出清末民国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视与肯定。
B. 文章先阐述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看法不一,再肯定其变法的目的、影响及精神风范等。
C. 文章在论证王安石变法所产生的影响时,大体上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论述的。
D. 文章列举两年各类报刊发表100多篇论述王安石的文章的实例,论证其变法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末民国,中国面临的局势使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革派积极研究、赞扬王安石变法。
B. 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等被借鉴到了民因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
C. 王安石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新法,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
D. “三不足”之说,虽然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家风范,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并提出了‘三不足’错,“三不足”之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替王安石和宋神宗总结出来的,并不是王安石提出的。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论证其变法的作用”错,文章列举报刊发表论述王安石的文章.是为了论证人们积极研读王安石的著作,宣传他的“新法”。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被借鉴到了民国时期的政策中,所以一些政界人士非常欣赏”错;因果倒置,是因为欣赏所以尝试借鉴。C项“源自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和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错,原文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原文是“周朝所行的井田制度,汉朝王莽想行的井田方法,宋朝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D项“但不能表现王安石的理念和精神”错,原文是“虽然不能表现王安石的全部真实理念和精神”。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关烟事
方方
因为家里没有人抽烟,故而对所有关于烟的话题都无甚兴趣。有朋友赠书一册,名为《第五种威胁》,谓战争、饥荒、瘟疫、污染为人类的四种威胁,而第五种威胁便是烟草。这样一读便甚觉紧张。好在很快这紧张感便在转念中消失。因为我家橫竖是没人抽烟的,威胁不威胁不干我事。如此便又放下心来,坦坦然然地过日子。依然不介意香烟何牌子好何牌子不好,更不关心,它涨没涨价以及怎样识别真烟假烟之类。
前不久到贵州开笔会,贵阳烟厂接待并领我们参观车间。参观时许多人都说贵烟如何好如何有名望。我却一片茫然:我怎么从来也没有听过有贵烟这一说呀?显然这话说得太外行了,令在场的人尤其是烟民们都笑了,那笑意仿佛说没吃过猪肉未必也没有见过猪跑吧?
不识赫赫有名的贵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回到宾馆,想想这事,心说自己竟然是一个烟盲了?便觉得好笑。自笑间,不由回想往事。一想就觉得自己当年也同烟打过不少交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