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940字。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五月解密卷(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公元前5000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前文化分布的主要中心集中于华北平原东西两边的高地。这一区域主要是湖泊与沼泽。黄河流出豫西山地以后,任性流淌,现在的华北平原正是黄河长期漫流沉积的产物,这也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二级台地。
  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遭遇洪水时,最需要保护的首先是他们的住地,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中居住,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住地周围筑起一道尽可能坚固的拦洪围堤,或者同时挖掘一条有利于行洪的河壕。如果这两者还不够,就要再填土抬高住地的房基,如淮阳平粮台城址。这样的住地就是现在考古学家发现的古城。目前没有看到龙山时代华北平原各城址海拔地理高度的具体数据,但可以推测,同时期各城址应大体处于同一海拔高度,而且后期城址应该比早期城址更低,这是由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及其变动决定的。
  因此,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而发明的一种特殊聚落形式,是人们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是中国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古城的建造者是平原定居式农业文明的先锋。鲧大约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他的这一伟大发明使人们在洪水面前站稳脚跟。
  人们到新地筑城居住的目的是为了开垦田园,由于鲧发明的筑城技术成功地让人们的住地免遭洪水淹没,他或他的继承人很自然地就会如法炮制,试图用筑堤拦洪的方法保护或开垦新田园,这就是围垦。但当时围垦还过于超前,以失败而终。他因此受到处罚,这应是“鲧堙洪水”、失败被诛所反映的史影。
  鲧的失败教训启发了后人,衍生出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传说,如《国语》所云:“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大禹当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低地沼泽中自然形成的小水道挖掘得更加宽深,加速水的下泻,使原来的淤泥沼泽日渐干爽,便于种植。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被先后废弃。洪水的消失与古城的废弃,意味着华北低地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开发。这既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也为以广域王朝为标志的华夏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地理基础。与此同时,在共同开发华北低地的过程中,原来分居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得以在平原相遇正是这种历史性相遇,导致了以夏王朝为开端的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使原来文化迥异的东西民族日益融合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谌中和,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的先民遭遇洪水困扰,首先要保护的,就是他们的住地和农田。
  B. 作为一种特殊聚落形式,龙山古城是人们应对洪水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
  C. 经过大禹的疏浚,黄河漫流区域日趋减少,古城被先后废弃,华北低地得到了开发。
  D. 华北平原东西的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文化迥异的民族随即形成为统一的华夏民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通过介绍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地形地貌,论证了“二级台地”的形成原因。
  B. 文章通过先民在台地遭遇并治理洪水的过程,为山坡居民融入华夏民族提供了依据。
  C. 文章列举淮阳平粮台的例子,用来证明台地先民曾经通过抬高住地房基来抵御洪水。
  D. 文章通过鲧治洪水、失败被诛的事实,证明了山坡居民在平原相遇走过的曲折历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从山坡高地来到台地,如果不集中居住,就很难实施拦洪围堤、挖掘河壕等举措。
  B. 如果在华北平原发现龙山时代的各城遗址,就可以佐证当时华北低地湖泊的水位情况。
  C. 如果没有大禹出现,先民就不会疏浚水道,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就不能得到奠定。
  D. 分居华北平原东西两边的山坡居民在平原的历史性相遇,导致中国文明的诞生与形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绿叶上的雾气
  飞鸟
  刚过9点,夏村就像蒸了半天的笼屉,突然被打开,热气四散。七月的阳光干净又毒辣,箭般射下,发出破空的噗噗声。绿叶上升腾起闪烁的雾气。
  春花望着绿叶上的雾气,感觉耳边隐隐响起一支曲子,曲调不很清晰,她断不准是当年庆民牵着她的手走进县城一家商场时,电器柜台传来清溪般音乐的曲调,还是大儿子结婚那天轰鸣的音响曲调,又像二儿子哼出的曲子。她又想,这曲子,很像孙子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