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30字。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一、成语概述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条左右,其中四字成语占96%,其余是两个字到14个字的。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成语有明显的特点。1.具有修辞作用。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若解释成“肚子里长着一根竹竿”就大错特错了。“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2.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马首是瞻”;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祸国殃民”(使动)、“不耻下问”(意动)、“虎踞龙盘”(名词作状语);C.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盲人瞎马”;E.互文,如“善男信女”“拐弯抹角”。4.语法结构多样。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成语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中国古代文献200余种。另外《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分类汉语成语大词典》收成语9400条,按内容分成50类,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找出一部分成语,然后指出出处,并进行分类。
请看下面简单的分类:
成语与衣食:
衣冠楚楚 凤冠霞帔 纨绔子弟 布衣蔬食 残羹冷炙 山珍海味 钟鸣鼎食
粗茶淡饭 箪食瓢饮 衣锦还乡 花天酒地 布裙荆钗 脍炙人口 狼吞虎咽
成语与住行:
登堂入室 窗明几净 雕梁画栋 高枕无忧 金碧辉煌 鲁殿灵光 美轮美奂
蓬门荜户 瓮牖绳枢 跋山涉水 车水马龙 披星戴月 登山临水 颠沛流离
成语与动物: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鹤立鸡群 凤毛麟角 飞蛾扑火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