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40字。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这一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并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一句话。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背景资料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