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50+1830+5220字。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第一段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过程和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段大意和层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之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第一段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在了解第一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背景介绍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 “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4、古汉语知识:
(1)重点字词: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形容词作名词)
……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复习第一段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掌握文中第二段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过程和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第二段大意和层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感情。
自主学习:
1、提问第一段中重点的字词和特殊句式。
2、掌握第二段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重点字词:
逮:及、至。
秀才:优秀的人才。(古今异义词)
寻:不久。
猥:自谦之词。
当侍东宫:当,担任。
上报:上,向上。(名词作状语)
臣具以表闻:具,全部。闻,使知道。
切峻:急切严峻。
逋慢:逃避怠慢。
奔驰:赴京就职。
则刘病日笃:则,但是。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笃,沉重。
告诉:古义:报告申诉。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别人知道
上道:古义:赴任。 今义:走上道路。
不许:古义:不被允许 今义:不可以
(2)特殊句式:
臣具以表闻(之):省略句
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
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实为狼狈:判断句
合作探究:
1、学生齐背第1段。
2、学生朗读第2段。
3、两名学生口译本段文字,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第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5、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6、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7、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层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复习第二段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掌握文中第三、第四段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过程和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第三、第四段大意和层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在第三、第四段的感情。
自主学习:
1、提问第二段中重点的字词和特殊句式。
2、掌握第三、第四段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1)重点字词:
故老: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历职:历,连续。职,任职。(名词作动词)
不矜名节:矜,顾惜。
拔擢:提拔、提升。
优渥:优厚。
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这里指拖延不就职。
日薄西山:薄,迫近。
危浅:生命垂危。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远:远离(形容词作动词)
辛苦:古义:心酸苦楚。 今义:身心劳苦。
卒:终。
闻:使上闻(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且臣少仕(于)伪朝: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历职(于)郎署: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句
谨拜表以闻(之):省略句
合作探究:
一、分析课文第3段
1、学生默读并口头通译第3段;
2、提问: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伏惟、且、但)(区区不能废远)
3、提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