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610字。
2019年湘西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科目: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固化现象,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自己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害怕在机会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当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通常意义上讲,社会流动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是代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从初始社会阶层向现在所处社会阶层的流动;另一个是代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与其父辈相比的阶层变化。从代际角度看,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父辈地位的影响越深,社会就越封闭、越缺乏流动性。
在促进社会流动的因素中,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发展的因素。不可否认,家庭对个人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现代社会,家庭在影响人的社会地位时,往往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子承父业等形式,而是更多地通过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来支持子女的职场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一个人出身于哪个阶层,如果他不能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获得被这个社会所承认的人力资本,就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程度对人的社会阶层具有重大影响。
从社会发展因素看,社会流动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越上层的位置就越难流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进行跨阶层的向上流动也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工业化过程逐渐完成后,阶层之间发生流动的结构性动力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当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时,社会上层工作岗位对人的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等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向上流动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个人在职场上向上发展难度越来越大,并不能筒单地归结为社会阶层固化。
那么,在现代社会,政府如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呢?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民众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从很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般社会流动都会加快。比如,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力被激发、社会流动加快的过程。数以亿计的人从温饱到小康、从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从低收入群体到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变,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程度之大。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关键是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事实上,当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靠自己努力获得成功时,就证明这个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机会是公平的。当前,我国采取的许多举措,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着眼点都是实现机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
(摘编自马峰《正确看待社会流动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由一个阶层到另一个阶层的变化,这种变化分代内和代际两种。
B. 当批会较封闭,缺乏流动性的时候,父辈的地位就会直接影响子女所获得的社会地位。
C. 在西方社会,工业化过程的完成、经济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使得社会流动很难进行。
D. 只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取得成功,才能证明社会具有流动性,机会平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提出了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然后下文通过对社会流动问题的讨论,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B. 文章分析了教育对个人向上流动的重要作用,指出良好的教育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的必备条件。
C. 文章直面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话题,具体分析了社会流动的表现、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D. 文章在论证中结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层流动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阶层流动上的巨大成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现代社会,越上层的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本的要求越高,向上流动的难度也越大。
B. 通过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来支撑孩子的职场发展,将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共识。
C.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弱。
D. 对中国来说,深化改革、促进机会公平是促进社会流动、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的关键举措。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过于绝对,原文是“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父辈地位的影响……越缺乏流动性”。选项C,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使向上流动的难度不断增加”。选项D,条件混淆“只有……才”。故答案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中论点的认真把握。选项B,指出良好的教育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的必备条件。过于绝对,原文是“受教育程度对人的社会阶层具有重大影响”。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文本内容的归纳、整合和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教育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弱。曲解文意,“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弱”错。原文说的是:在现代社会,家庭在影响人的社会地位时,往往不再简单地表现为子承父业等形式,而是更多地通过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来支持子女的职场发展。故答案选C。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文言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候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俊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①,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率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舣(yǐ, 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两人才正面相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扎
B. 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表被动
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悬赏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词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有二十八骑
B. 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 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
D. 若非吾故人乎虞兮虞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