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460字。
吉林省五盟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的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丝绸之路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都与丝路密不可分。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
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英国山水画大家康斯保罗的杰作《绿野长桥》洒脱出尘,一如江南的旖旎风光;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 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交融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的有力武器。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涉及陆路与海路,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海路则直到明代才逐渐兴起。
B. 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
C. 中亚、中东及中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D. 在丝路文化这一多种文化混合体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创作出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简介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再逐层论述丝路文化的交流碰撞及产生的成果。
B. 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等方面展开论证。
C. 对于丝路文化交融所产生的丰硕成果,文章具体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
D. 文章在论证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丝路文化源于丝路、依托于丝路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告诉我们,不同地区的物质交流最终可以带动并促进文化的交流。
B. 如果没有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就不可能出现19 世纪初中西文学共鸣的局面。
C. 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以证明:文化输出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D. 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间不同文化的交融。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陆路早在汉代就存在了”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丝绸之路……到汉唐时达到鼎盛”,由此可知“早在汉代”应为“早在汉代以前”。B项,“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之说后,丝绸之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就被载入史册”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且“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之前,史书已有了丝路历史的记载。C项,“中亚、中东及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找到阿凡提的原型,因为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作者从其交流的丰富性……等方面展开论证”错误,“丰富性”一说错,文中“丰富性”是就“物质交流”而论的,对于“丝路文化的传承”,文章只从交流的多样性及交融成果丰硕两方面展开论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佛教文化在中国与儒家文化在欧洲的表现足以证明:文化输出可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在最后一段说的是“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可见各国文化的生命力之所以“比原生地还旺盛”,是“文化交融”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文化输出”。D项,要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西方与各国之间不同文化的交融。这是合理推断,不是无中生有,故正确。AB两项,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推断出来,也是正确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
孙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搔扰抢劫老百姓。
这一天,原生在河滩上割满了草筐,忽听得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是秀梅,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原生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