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70个字。
说明文阅读20篇
传统文化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榫卯: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
桥韵无痕
①距今大约7000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带的先民们,慢慢学会了用锋利的石斧砍伐树木,搭建房屋,以此来躲避风霜雨雪和野兽的袭击。那时候,没有钉子、胶水,没有坚固的混凝土,在长期的实践中,先祖们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实用、可拆卸的创意,即榫卯结构,它比汉字发源更早。1973年,考古人员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②榫卯结构本是中国古建筑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千百年来,榫卯结构一直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中,只是它们在技术层面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③建筑中榫卯侧重结构稳定,因為它在几个方向都能开卯口,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整体。北魏、五代时期,榫卯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恒山的悬空寺,堪称这一时期榫卯结构的代表作,其屋檐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桅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时至今日,悬空寺仍傲然屹立。
④家具中的榫卯则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榫卯接合处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力学里被称为柔性节点。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主要是由于榫卯富有韧性,不易发生断裂,体现了“以柔克刚”的中国文化特色。唐宋时期,家具除了必备的使用功能之外,观赏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明清时期,榫卯结构的家具制作技术达到鼎盛,从最基础的面与面的结合、厚板闷榫角结合、三根直材交叉结合,衍生出多种更细致、更实用的结构(A)。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陶器串起的文明史
①2012年,美国《考古学》杂志按例在岁末评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除了危地马拉玛雅神庙太阳神面具、苏格兰发现的3000年前的木乃伊等西方考古学家一直热衷的考古发现外,中国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最古老的陶器也赫然名列其中。
②江西仙人洞遗址坐落于江西万年县,地处赣东北石灰岩丘陵地区的一个山间盆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的考古学家就对遗址有过大规模的发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美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就发现于此。那时就发现了早期的陶器碎片,但由于比较碎小,无法通过提取里面残留的有机物直接进行年代测定。关于这些陶器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2012年6月28日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中美科学家对一个大陶碗的碎片进行了鉴定,认为这些碎片距今已有2万年历史。2万年前,当这些陶碗制成的时候,地球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冰盛期,是最寒冷的时期,那时还没有农业,人类应该处于狩猎或渔猎阶段。如果这个结论可靠,将成为目前世界已发现陶器的最早年代。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而是在许多不同地区分别独立起源的。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万年前也独立发展出来,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左右发明出来的。
④人类从一开始也许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他们对于美的追求相当执著。最初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只是单一的条纹陶,而且只是素面陶。后来逐渐向绳纹陶和编织纹陶的演变。大约在7000年前,史前陶工逐渐掌握了在成坯后的陶器表面绘以矿物颜料色彩的技术,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