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80字。

  桃花源记
  课题 桃花源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皆、具、妻子、交通”等。
  3.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2.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疏通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进一步品味语言。
  3.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读准字音 遂(suì)    邑人(yì)        间隔(jiàn gé)   语云(yù)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舍船(shě)       屋舍(shè)      怡然(yí)
  豁然开朗(huò)      便要还家(yāo)
  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义:宽阔明亮  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