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800字。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案
北京东城区18中 小张
★2006年考试大纲要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象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专题一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涵盖面很广。天地生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应用学科,无所不包。但是,从高考选文来说,它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一样,前面用“一般”作限制。从文体上说,主要是选用说明性的文字。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解题方略
1.整体认知,分段把握。
这就是从整体上着眼,按段落分布,通过反复阅读全文及题目要求而整体向前推进的解题方法。其中的“整体认知”,是就全篇而言,是带有全局性质的大略理解和把握,通过段落理解而达到把握全文内容、领悟全文主旨;其中的“分段推进”,就是在充分了解阅读文段和命题指向、解题要求以后,逐段把握内涵,按对应句段,仔细比较,判别选项正误的方法。以2002年科技文阅读试题为例,先“整体认知”,弄清《沙尘暴》一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①自然段总说沙尘暴的本质特征及价值;第②③自然段不仅从地质史上说明沙尘暴的成因,而且以典型例证和全球水循环系统说明沙尘暴的作用和价值;第④⑤两个自然段重点说明人为因素使沙尘暴灾害加剧。全文以歌德说过的“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一句名言结束全篇,昭示全文主旨。在此基础上,浏览四道问题,宏观了解每道命题从什么角度考什么能力,有什么要求,相互关系是什么,然后“分段推进”,逐一解答。
2.定位对比,相互印证。
科技文阅读,抓住了主旨以后,对其大概内容已基本清楚,但要达到洞察幽微,辨识细节,尤其是准确理解某一关键词、关键句,还须“定位对比”,让关键词、关键句,或者是解释关键词、关键句的试题备选项回到原文相关语境之中,与相关的词或句“定位对比”,通过校正谬误、印证偏差,选出或对或错的选项。
仍以2002年科技文阅读试题为例,其中的第7题问“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重点考查《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明白“下定义”与“作解释”的区别:前者必须揭示“重要词语”所表示的概念的本质内涵,后者则可以揭示非本质内涵;前者不许用比喻的或循环的解释方式,后者则可以;二者都解释“重要词语”的某些特征,但因前者触及概念的本质而比后者更准确。在此基础上,运用“定位对比,相互印证”的方法,逐一核对选项,确定答案。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其形成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与原文第①自然段“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的意义,尤其是该句所揭示的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的特征完全一致,故知A项对沙尘暴的解释是准确的。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通过“定位比较”,可知此项就是原文第①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前两个分句的照录,但仔细辨认该句意义可知,这只是对沙尘暴的一种描述性解释,而不是揭示其本质特征的真正意义上的解释,故予以排除。再看C项,将它“定位”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