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400字。

  秘密★启用前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乜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竞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C.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
  C.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D.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激动。
  B.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心态。
  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D.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的后视镜
  黄咏梅
  退休前,父亲是个货运司机,跑长途。那些年月,汽车司机是很红的。父亲跟人炫耀光辉岁月,总是说,他最远跑到过天路,“呀拉唆,那就是青藏高原……”一说,肯定就要唱。天晓得父亲是哪个年代开到过天路的。别人要是问起,天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他无言以答,只顾哼“呀拉唆”,一哼没个完,好像他记忆里那条天路,开不到尽头,还时常超速,把人撇在后视镜都看不见的拐弯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