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
人物素材之山中伸弥.doc
人物素材之李鸿章.docx
人物素材之梁从诫.doc
人物素材之钱钟书.docx
人物素材之沈从文.docx
褒贬李鸿章
李鸿章,是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19世纪下半叶的历史无法回避的人物。1876年的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的《中俄密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都是他签订的;而其中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因此,他也成了“卖国贼”的代称。
然而,标签式地给李鸿章下断语,似乎不够客观公允。在甲午海战120周年、《辛丑条约》签订及李鸿章逝世113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对这个历史人物作出准确的评价。所谓盖棺论定,并不适用于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最早对他作出评价的人,是他的政敌梁启超。梁启超在李鸿章撒手人寰49天(恰为民俗七七忌辰)时著成的《李鸿章传》,以其“元气磅礴,锐思驰骤,奔砖走石,飞眉舞色,使人一展而复不能自休”(近代史家张荫麟语)的文字激荡人心,更因其对李鸿章的评价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公正客观、入木三分而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李鸿章的崛起,内倚其坚忍之品格,外藉曾国藩之提携,创建淮军,荡平苏南、浙北及上海境内骁勇强悍的太平军,肃清横行江淮齐鲁十余年的捻军,军事上的成就一时无二。他是洋务运动的开拓者,北洋军阀的祖师爷,晚清第一重臣。“自同治元年(1862)以迄光绪二十七年(1901),凡四十年间,李鸿章无一日不在要津”,“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朝廷”。
梁启超一方面高度评价李鸿章,“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另一方面,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说李鸿章“不学”,是批评他昧于世界大势,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舍弃其根本,洋务运动只学其皮毛。“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不知国家之为何
……
梁从诫:悲壮的执著
“执著”,似乎是梁家的传统。整个20世纪,梁氏三代始终活跃在中国的社会舞台上——梁启超为拯救危难中的国家而奔走呼号,梁思成为拯救面临消亡的传统城市建筑而奔走呼号,梁从诫为拯救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奔走呼号。三代人各自投身的事业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似乎注定都不能成功——起码暂时看不到成功。这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叹。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梁家三代人的独特经历,也许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悲壮”。这种悲壮的执著,也许正是将“以天下为己任”作为立世之本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特征。
为创办“自然之友”净身出户
大约是1995年冬天,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在北大搞了一个讲座。那天下着大雪,待会长梁从诫与理事梁晓燕等人赶到教室,却发现只来了五六个学生。在这种略带尴尬的气氛里,梁从诫还是兴致很高地把讲座做完了。“他的演讲并不是那种特有激情的,但是语重心长,和那几个学生的互动很好。”梁晓燕回忆。讲座完了,他们推着自行车走在雪后的北大,梁先生忽然说,
……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