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520字。
保密★启用前
河南省六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4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席勒论美,曾言“人应该同美仅仅进行游戏,人也应该仅仅同美进行游戏”,对于哲学亦然。哲学在于求真理,真理亦需在自由的心态下方可获得。
首先,游戏精神意味着无功利性。哲学在本质上,同游戏一样,具有无功利性,受制于功利性的哲学是“失真”的,亦必然缺乏创造性。金岳霖老先生对此深有感喟:“坦白地讲,哲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游戏,这立即使专家感到可笑和气愤,但是我们尽可能努力根据哲学规则来做哲学游戏。我们不考虑成功或者失败,因为我们并不把结果看作过程的一半。正是在这里,游戏是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之一。”谁若将功利带入哲学,“谁”不但降低自身的品格,亦势必使哲学蒙羞。
其次,游戏精神本身意味着自由,自由乃是创造之源。哲学追求真,而“真”的本质就存在于人与宇宙万物所达成的自由的关系中。游戏的精神本身就践行了自由的精神,同时也贯彻了求真的精神。换言之,在自由中,“真”才能现身;只有在“真”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追溯人类哲学发展史,伟大的哲学作品总是兴趣的产物,是心灵自由的产物。且不说西方的古希腊、中国的先秦(那些具有原创性的哲学家其作品大抵如此),即使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亦靠兴趣完成其不朽名著:西方著名哲学家如笛卡尔、培根、莱布尼兹、斯宾诺莎、卢梭、拉梅特利,中国哲学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其著作皆为兴趣之产物,皆是主体的内在追求使然。书院派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虽其学说受到外在的限制,未免用了“曲笔”,但其学说本身仍是心灵自由的流淌之物,是兴趣所致,而非为外在功利所驱动的产物。伟大的作品莫不是兴趣的产物,莫不充满一种高贵而朴实的游戏精神。须说明的是,这里的自由,并非目空一切,更非无法无天;而是那种不为外物所拘、心无旁骛的超然的心灵状态。
其三,基于游戏精神的哲学研究不但“致真”,而且“向美”、向善,所谓“致真以达美至善”。其实美与真本来就是统一的,历来大哲皆将真与美视为一途。譬如,中国哲学中的“游”乃真际层面的至高境界,同时,“游”代表着艺术,代表着美:孔子倡导“游于艺”,庄子渴望“逍遥游”,皆然。西方哲学家康德所论证的“美的无目的性”,亦大抵含有此意。可见,哲学致真之境亦即“美之至高”境界。自然,这种美并非具象美,而是理性之美,心灵充盈之美,乃道德之美。还是席勒说得好,“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当人从事哲学之思时,他其实就在游戏,并在游戏中体会真、体味美,并由此达向善,从而为真、善、美的统一打下根基。
(摘编自郭继民《哲学研究须具备“游戏精神”》,《中华读书报》,2019年2月13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席勒看来,游戏精神只能用来对待美,而且对待美也只能用游戏精神。
B.哲学本质上具有无功利性,将功利带人,会使哲学家的品格降低以至蒙羞。
C.金岳霖认为游戏属于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结果和过程需要分开看待。
D.无论是笛卡尔、培根等还是康德、黑格尔等,其学说皆非外在功利驱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侧重从游戏精神角度,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哲学研究和游戏精神的内在联系。
B.第二段引用金岳霖的话,是为了更好地论证“游戏精神具有无功利性”这一论点。
C.第三段用求同存异的对比说理方式,强调人类伟大的哲学学说无不源于游戏精神。
D.第四段采用引用分析的方法,说明中外伟大哲学家基本认可美与真统一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有限认可席勒的观点,认为对待哲学只要拿出游戏精神,就能获得真理。
B.本文所说的游戏精神,具有特殊的本质属性,如无功利性、创造性和哲学性。
C.游戏精神是自由精神的体现,而讲自由,就要讲不为外物所拘,讲心无旁骛。
D.看人是否属于完整意义的人,就要考察他是否喜欢玩游戏和能否统一真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一方面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带动农村发展,引导公共与社会资源向农村投入与聚集;另一方面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在诸如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宜居程度等领域焕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吸引力。
实现乡村振兴,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城乡融合发展要立足乡村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乡村特色、乡村属性、乡村风格的发展路径,让乡村平等地汲取城市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乡村广阔的沃土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乡,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力量源泉。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文化深度交融,推动城市“新传统”与乡村“老传统”和谐交响,以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