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940字。
2019届高三语文考前押题卷四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一个价值观日趋多样与复杂的现代世界,我们期待的是一个人人都可接受的以合理解决诸种利益纷争和摆脱生存困境为祈求的共识性原则。因为如果只是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专为自己的自由、权利和发展而处心积虑,那么不但不会得到“他者”的理解、包容和尊重,反而会招致“他者”的猜忌、孤立和敌视。循此,既然人与人必须生活在一起,而且希望安宁持久地生活在一起,那么,“互惠共生”理应成为这种共识性原则的最优化表达。
在经济学意义上,“互惠共生”体现为一种“帕累托改进”效益。“帕累托改进”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策略,如果没有任何一个人受损,而至少有一个人受益,这就符合“帕累托改进”。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的商品交换就是“帕累托改进”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财富总量的增进。所以商品经济能够使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使人民生活的富足度和幸福感提升。但是,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帕累托改进”只限于可交换的商品或财富,因为商品和财富是可以客观地用价格来度量和权衡的。如果—种政策让少数人受损,而使多数人受益,只要将多数人所受的利益让渡一部分给受损的少数人,这样也可以转变为“帕累托改进”。
在理论学的层面上,“互惠共生”主要体现为一种美德。就个人而言,“互惠”是一个人能够“安身立命”的道德选择。比如做人要心存敬意,应学会感恩,如果只图索取,而不懂得回报,那么你拥有的恩义关系就会日趋衰竭,因而当你的既得情义享完之时也就是福禄散尽之日。就社会而言,“互惠”是实现政通人和、民富国强的伦理策略。这一策略与儒家所讲“五美”之首的“惠而不费”(《论语•尧曰》)理念相通,即国君恩惠于民而自己却无所损耗。因此,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在儒家看来最根本的“利”便是推行“仁政”,即 “为政以德”,君主行德政施恩于民,百姓自然会福寿安康并乐而助之。顺承此意,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助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如此以人为本,善善相因,共赢顺达,人类福泽岂能不惠及致远?
有鉴于此,积极确立“互惠共生”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我们亟须借助系统性的策略,将“仁爱”内涵与“正义”程序具体地结合起来,让“好生活”的理念融入公共生活领域,使社会共同体中拥有不同利益与兴趣、不同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人们获得一种最基本的保障。这种共识性道德是人们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所需的“整全性”的伦理策略和生活智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共识性道德是人类“资本时代”的政治哲学,并为当代社会伦理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摘编自邹广文、常江《追寻仁爱与正义之“中道”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人们期待出现合理解决诸种利益纷争和摆脱生存困境的共识性原则,这种原则可称为“互惠共生”。
B.商品交换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不断重复进行,将会增进社会财富总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C.“互惠”与儒家所提倡的“惠而不费”理念相通,孔孟之道的仁政及民本思想体现了“互惠”宗旨。
D.立足于“互惠共生”的共识性道德,是人们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所需要的伦理策略和生活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与人必须且希望安宁地生活在一起为立论前提,引出“互惠共生”的话题。
B.文章以“帕累托改进”效益诠释“互惠共生”的经济学意义,证明其在经济上的价值。
C.文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互惠共生”,并援引先哲观点阐述其在伦理学层面上的体现。
D.文章先交代价值多元的背景,接着分点论述,阐明“互惠共生”的意义、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只是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专为自己的自由、权利和发展而处心积虑,就会背离理解、奉献和尊重的“互惠共生”原则。
B.在“互惠共生”原则下,如果一种政策使多数人受益,只要将多数人所受的利益全部让渡给受损的少数人, 就符合“帕累托改进”。
C.从“互惠共生”的伦理学层面上分析,只要避免只图索取的情况,人的恩义关系就会得以彰显,自能实现政通人和、民富国强。
D.如果将“仁爱”内涵与“正义”程序具体地结合起来,那么,可使社会共同体中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们获得一种最基木的保障。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微笑曲线,即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是IT产业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理论。
材料二:
几乎全球每生产十部智能手机中就有一部由昆山制造,全世界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当前昆山正围绕“强芯亮屏”大做文章,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往高端走,使“老树开花”花更艳。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