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580字。

  作 文 审 题 指 导
  一、名言警句型
  这类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对于多则名言,更要求同存异,抓住名言间的内在关联来行文。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人说: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分析:
  本道作文题有两则名言,在名言之后,命题者用“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关键性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抓住第一句名言中的“绝顶”可立意为: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深层内涵: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
  也可以抓住第二句名言中的“半高处”立意: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还可综合两则名言立意: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例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知足者富。——老子《道德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怎么看?请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