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740字。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传记阅读
  [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
  张国宁
  “在西部的漫长岁月中,我像一名埋头耕耘的农夫,一名专注登攀的行者,从来也没有想到在这垂老之年会获得如此殊荣。”
  2010年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作为本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女性,发表获奖感言。
  中学时期的张锦秋,受文学书籍的熏陶,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分析张锦秋适合当建筑师。张锦秋的兄长当时在学习造船技术,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我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漫,我就应下了。”她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母亲曾就读于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大舅舅留德学习建筑设计;而姑妈张玉泉更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建筑设计的美妙,张锦秋至今记得,她姑妈家里放着大幅的图纸板,高高的绘图桌,橱柜中摆放着许多建筑杂志……在张锦秋幼年的印象里,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1954年,张锦秋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年,她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当时他准备全力研究宋代《营造法式》这本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打算让张锦秋参与。她却选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梁先生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论文导师。莫宗江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领着张锦秋一干学生,对中国园林进行考察。张锦秋回忆说:“每到一处,他边走、边看、边讲,揭示了许多我们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别是点评规划设计的成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从他那里得来的关于古建筑的系统知识,让我受用终身。”
  1966年,张锦秋告别清华园,来到西安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生涯。
  华清池大门是张锦秋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陕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也使张锦秋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设的“三唐工程”是张锦秋另一得意之作。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比对,她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风格要与古塔相协调,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衬作用,要具备传统的形式,更要符合现代功能的要求。工程完成后,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成为西安一景。
  20世纪80年代,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并开始启动,设计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最终,张锦秋设计的是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这个方案获得了认可。
  张锦秋说:“我觉得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成为陕西和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张锦秋说:“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中国建筑界泰斗、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说:“她的文化根基来自传统,但用于实践不拘泥于传统,继续创新,走向未来。重要之点在于走向未来。”
  张锦秋认为,一个城市的建筑师要对历史承担责任。
  1991年,张锦秋接受了改造钟鼓楼广场的任务。建成后的钟鼓楼广场,被西安人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晨钟暮鼓的风格,广场下面还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档商业区。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经营,又使得原来拥挤在破旧平房中的西安老字号焕然一新。对于张锦秋的设计,有人认为太平凡不够震撼,而张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为古建筑的背景。她说:“凡是破坏西安风貌的建筑张锦秋一律不做。”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西安新地标之一。有其他城市的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座这样的公园。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风马牛不相及!”
  张锦秋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张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权威的建筑史专著收录;日本、韩国的建筑杂志为张锦秋专门出版个人专辑。她多次出国讲学并参加国际建筑展览。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彼得•罗指出:“中国建筑师开始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在当代表达的可能性,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锦秋,她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上,张锦秋真诚地说:“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轻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张锦秋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1.请结合材料,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概括张锦秋能成为一代杰出建筑大师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锦秋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真练]
  (导学号4213624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耶鲁村官”秦玥飞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是出人意料地到湖南衡山县当起了大学生村官。
  一位国外名校的毕业生,怎么会想到回农村当村官?在一些公共场合,常有人会向秦玥飞抛出这一疑问。
  “我选择回国服务农村是很自然的事。”秦玥飞坦言,一百多年前,耶鲁大学就有一批身怀家国情怀的中国留学生,如工程师詹天佑、经济学家马寅初等,毕业之后都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