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950字。
永州市2019年高考信息卷(一)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逻辑作为人类探求知识、追求理性的工具,其研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形态也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公孙龙、韩非子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产生于先秦时期、名之曰名辩的中国逻辑植根于中华文明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之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独创性。
中国逻辑是基于汉语自然语言的逻辑。因为语言因素,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三段论研究就大量使用了符号语言;近代莱布尼兹更强调要使用人工语言进行逻辑研究;现代数学逻辑产生之后,形式化的人工语言更是成了西方逻辑的“母语”。同样因为语言的因素,中国逻辑始终基于汉语的自然语言。不仅对象语言始终是汉语自然语言,而且作为元语言也都使用的是汉语文字。中国逻辑中,在元语言中表达基本逻辑关系的一元连接词否定是“不”“非”“无”等,表达基本二元关系的连接词是“并且”“或者”等,表达量词关系的是“皆”“都”等,表达时态的是“将来”“曾经”等,表达抽象模态的是“必”“可”等,均使用的是汉语自然语言。
中国逻辑是形义结合的逻辑。数学逻辑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语形、语义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逻辑有语形的研究,如《墨经•小取》中的侔式推理、比类援推;有重视语义的研究,典型的如“白马非马”,若仅仅从语形分析,“白马非马”显属诡辩,但若从语义来分析,则自有其道理:“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作为中国逻辑的易学系统更加典型地体现了形义的结合,强调“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相关的逻辑著述汇编时就名之曰《工具论》,培根的归纳逻辑也名之曰《新工具》。中国逻辑其内在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具,是为了说理,这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其外部功用上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墨经》将名辩的作用归纳为六个方面:“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韩非子也坚持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以墨子为首的墨家人物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
B.中国逻辑使用的是汉语自然语言,而西方逻辑一直使用形式化的人工语言。
C.中国逻辑不仅重视对语形的研究,而且更加重视对语形和语义关系的研究。
D.中国逻辑把对名辩的重要性和“名”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举例和类比,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本质差异。
B.文章第二段从一元连接词入手,举例说明中国逻辑使用的是汉语自然语言。
C.文章以中西文化对比为前提,论证中国逻辑是形义结合和道器结合的逻辑。
D.文章论证中国逻辑的三大特质,是按照先总后分、由表入里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逻辑的独创性主要得益于它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之上。
B.在表达基本二元关系的连接词使用上,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没有本质区别。
C.“名不正则言不顺”,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强调“治国之道正名为首”。
D.对中国逻辑特质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意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国青年》杂志社联合《中国青年报》、ofo小黄车党委开展了“强国一代,青年之问”大型“互联网+青年”专题活动,本次活动以网友提问加投票的形式,调查青年关注问题,覆盖了全国200余个城市,得到了各地年轻人的广泛关注。总曝光量9000多万次,参与提问人数超过200万,共收集有效问题80多万个。
报告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地区年轻人,更关注科技创新领域,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年轻人,更关注民生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