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180字。
2018-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引觞满酌(拿起) 披草而坐(披戴)
B.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枉用相存(存在)
C. 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痛苦)
D. 就有道而正焉(靠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看待)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A项,“披”应为“拨开,分开”。B项,“存”应为“问候”。C项,“苦”应为“患,苦于”。故选D项。
【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 何为其然也 子曰:其恕乎
C.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 不拘于时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两个“所以”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来……的,表凭借。B项,前一个“其”,这,代词;后一个“其”,大概,也许,副词。C项,前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后一个“之”,代词,指代法度。D项,前一个“于”,被,表被动;后一个“于”,比,介词。故选A项。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A. 扣舷而歌之 粪土当年万户侯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一切不事事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以膏泽斯民
D.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知者不惑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词类活用现象。考生要能准确判断各种词类活用现象。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A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粪土:意动用法,把……看作粪土。B项,水:名词作词,游水,游泳。 事事:做事。前一“事”是动词,后一“事”是名词。 C项,耻:意动,以……为耻。膏泽:膏,油。泽,雨露。代指恩惠,这里用作动词,施加恩惠。 D项,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后一句中没有活用现象。故选D项。
【点睛】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