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90个字。
22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课题 寓言四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寓言的特点,弄懂四则寓言的寓意及启示。
2.翻译《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积累文言词语。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文体知识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常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读准字音 溉汲(ɡài jí)中伤(zhònɡ)躇步跐蹈(chú)(cǐ dǎo)
雕像(diāo)庇护(bì)杞人忧天(qǐ)
赫拉(hè)舍然(shì)
理解词语 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溉汲:浇田,打水。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道之:讲述。
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身亡所寄:无,没有。
只使坠:纵使,即使。
躇步跐蹈: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