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打包11套)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一生磨一镜20190610323.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班超投笔从戎20190610331.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沉醉在虚拟的情境里20190610330.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管宁割席断交20190610329.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老翁捉蝉20190610328.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马援老当益壮20190610327.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0190610326.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田单攻狄20190610325.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心系天下20190610324.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争先恐后20190610322.doc
高中语文经典写作素材立志篇注重实学愈挫愈进20190610321.doc
班超投笔从戎
自从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个国家逐渐摆脱匈奴的羁绊,加强了同汉朝政治、文化的联系。可是到了西汉末年,由于王莽政权措施不当,断绝了与西域的交通。继之而起的东汉政权,因为局面初创,无暇西顾。结果,匈奴又趁机控制西域各国,并造成对汉朝安全的严重威胁。
东汉时有一个读书人,就是满怀爱国热忱,把再通西域的重大任务认作自己的志向,并终于建立了丰功伟业的班超。
班超,字仲升,公元32年(汉建武八年)生。他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尤其是班固,还是《汉书》的主要作者。班固和班超兄弟俩,少年时代就很有志气抱负,心目中还各有一个景仰的人物:哥哥想学做著《史记》的司马迁,弟弟则愿效法通西域的张骞。所以,班超的文章学问虽不如他哥哥那么精深,却也阅览了许多书籍,练成了一副口才。他性格豪爽豁达,能够吃苦耐劳,不像当时大多数读书人那么谨小慎微,讲究边幅。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在京都洛阳任小官的班固,把母亲和兄弟从扶风平陵接去。由于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要替官府抄写书籍,挣点钱贴补家用,供养母亲。可是他抄着抄着,眼前时时浮现出匈奴骑兵骚扰边境的烟尘,耳边仿佛听到了边关百姓呼儿喊娘的哭声……
他再也坐不住,再也抄不下去了,霍地站起,把笔朝地下一掷,感叹道:“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立功塞外,报效国家,岂能老死在笔砚间!”
与他一起抄写书籍的人,起先被这突然投笔的举动吓了一跳,再一听班超的叹息,不由得笑了,有的还说:“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说什么大话咧!”
班超摇了摇头,轻轻自语说:“小人怎么能懂得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
管宁割席断交
管宁学识渊博,见识超群,是三国时一位名士。不幸的是十六岁那年,他就死了父亲。亲朋好友见他们孤儿寡母日子过得艰难,就时常周济他们,捐钱送粮让他们渡过难关。但管宁却发誓要凭自己的智慧干出一番事业,因此他婉言谢绝亲友的资助,自己发愤读书学习知识和本领。
在管宁的同学当中,就数华歆和他最要好,两人情同手足,不分你我。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劳动的时候,他们俩又一起翻地种菜,挑水浇园。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园锄地,华歆一镢头下去,忽然挖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华歆一看挖出了金子,不禁欣喜万分,俯下身来把金子擦了又擦,反复把玩,爱不释手。正当他准备把金子往口袋里装时,却发现管宁不为所动,若无其事地还在那里锄地。华歆害怕管宁笑话自己,只得把那块金子又埋入土中。
有一天,管宁和华歆并排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一个朝廷命官从外面的大路经过,这位大官乘坐八抬大轿,前呼后拥鸣锣开道,一派威风八面的样子。管宁依然目不斜视,正襟危坐地专心读书。可华歆就不一样了,他不时把目光离开书本,从窗户偷看那大官的威仪。最后终于忍不住,抛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了。过了好半天,华歆才从外边走进来,他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道:“做大官真是过瘾啦,你瞧人家
……
注重实学,愈挫愈进
徐光启出生时,家道日渐衰落。他的父母特别希望儿子能通过功名道路,跻身于光宗耀祖的显宦之列。
少年徐光启读书特别认真。13岁那年端午,母亲为他送来溶好的红糖水和热腾喷香的粽子,要他赶紧趁热吃下。他一边答应母亲,一边伏在书桌上目不转睛地抄写。为了让孩子安静地学习,母亲走开了。过了许久,母亲进书房,惊奇地发现粽子是吃下去了,可儿子满嘴都是黑墨,而且见他还是若无其事地摇头晃脑,背诵文章。母亲忍不住笑了。儿子问母亲为啥发笑,母亲甜蜜而又幸福地说:“粽子吃进肚子,‘胡子’长出来,我儿成张飞了!”聪颖的光启用手一抹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他抄完文章就闭目背诵起来,还信手拿起粽子,摸着蘸墨水吃下去了。
他读书不同于一般孩子,只要文章到手,他就要极快地背诵下来。他的规矩是:先用笔抄写一遍,然后朗诵几遍,做到背诵如流,最后烧掉手稿;接着又重复前一过程,抄写、朗读、背诵、烧稿。这样反复多次,直到完全消化记住,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成年后的徐光启更讲究学习的目的性。他20岁时考中秀才,因家庭生活困难,只好去广东、广西等地,一边教书,一边营生。尽管父母寄厚望于儿子继续仕进,但徐光启仍不醉心于科举。他把学和问,学和用,读书和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学习扩展到乡村、城镇,向工匠、师傅的各类专业群众虚心求教。甚至克服种种困难,虚心向外国人学习。凡对中国有用的西洋文化科学知识,他都如饥似渴地把握。他总是“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不把一事一物研究透彻决不罢休。就这样,徐光启在生活和生产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