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0+4380字。
课时练习17 说“木叶”(第1课时)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
B.涔阳(cén) 无妨(fǎnɡ)
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 窸窣(x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答案 D
解析 A.“萧”读xiāo。B.“妨”读fánɡ。C.“泊”读b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缠绵 亭皋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B.洗练 爽朗 北风啸啸 炊烟袅袅
C.精彩 奥妙 丰富多彩 风度翩翩
D.棉密 褐绿 明月皎皎 红尘滚滚
答案 D
解析 棉密—绵密。
3.下面一段话中,补出空缺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①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②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 ③ 要是那样,就成了④万应锭了。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首先第④空,万应锭是引用,所以应该用引号;且第③空和前面并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不用顿号。综上,可得出答案。
4.填入下面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在济南的居民中间 着一句口头禅:“有困难就找社区记者。”
②诗人们 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③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 ,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A.留传 好像 排除 B.流传 似乎 排斥
C.留传 似乎 排斥 D.流传 好像 排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①“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①句应选用“流传”。②“好像”意思是有些像,可以组成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似乎”是副词。因此②句应选用“似乎”。③“排除”意思是除掉,消除(种种障碍);“排斥”意思是不相容而使离开自己这一方。因此③句应选用“排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答案 B
解析 B.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使用对象错误。A.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C.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D.大谬不然: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大错特错,与实际完全不符。
6.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
课时练习18 说“木叶”(第2课时)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基础提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答案 B
解析 ①“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②“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③“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青年人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优点。 ① 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 ② 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③ 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④ 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
A.还 只有 才能 否则
B.但 只有 才能 如果
C.但 只要 就能 然而
D.仍 只要 就能 如果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提示词语。①处与前面是转折关系,排除A、D两项。②和③处如果选充分条件就太绝对了,排除C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忠魂,国庆前夕,武汉各界人士近百人齐聚武汉抗战纪念园,举行抗战烈士公祭活动。
C.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发生突然猝死的现象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压力过大,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是造成这种死亡的很重要的诱因。
D.国内生产困难重重,海外投资短期难以见效,我国粮食虽然连续十年增产,但中国要践行“自己养活自己”的承诺却日益困难。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语病。A.“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成分残缺,在“形成”前加“使之”。C.“突然猝死”语意重复,“猝”意思是“突然”。D.语序不当,应把关联词“虽然”调到“我国粮食”的前面。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A.它乃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木”与“叶”的统一
B.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C.它乃是绵密与疏朗的交织,是“叶”与“木”的统一
D.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是绵密与疏朗的交织
答案 B
解析 作答时,注重把握空格前后的内容,特别是空格前后表述的对象的特点和顺序等。空格前写了两个相比较的主体,即“木叶”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