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9180字。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代传媒技术       ,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        传统节日文化,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加强对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         。
  A. 日新月异 侵蚀 刻不容缓 B. 与日俱增 侵蚀 刻不待时
  C. 与日俱增 侵略 刻不容缓 D. 日新月异 侵略 刻不待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词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此处是指当代传媒技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所以应该用成语“日新月异”。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侵略:对他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以及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等行为。此处是指现代媒介逐渐侵害传统节日文化,所以应该用成语“侵蚀”。刻不容缓: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刻不待时:时间紧迫,作定语、状语。此处是做谓语,所以用成语“刻不容缓”。故选A。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B.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D.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的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是何种修辞手法。A项,“天上来”形容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运用了夸张手法;B项,将“银烛”冒烟说成“吐”,运用的是比拟手法;C项,“大如斗” 言石大,“石乱走”夸张风的狂暴;D项,说哭声能抵达云霄,极言哭声之大之悲,运用了夸张手法。故选B。
  【点睛】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于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3.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    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
  ①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②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③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