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650字。

  2018-2019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niǎo nuò)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 根据拼音“niǎo nuò”写出词语,并解释“渺茫”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 《荷塘月色》写景近于工笔,细致写实;《故都的秋》写景近于写意,侧重传达作者的主观情 趣。请结合上面两段节选文字加以分析。
  【答案】1. 袅娜;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2. 《荷塘月色》:描写细腻,从各种角度写景物的形状、色彩、香气等,着重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精雕细刻。
  《故都的秋》:主观情味更加浓郁,侧重以情选景,写景时多简笔勾勒,三言两语便凸显特征神韵,大开大合。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根据拼音写汉字和解释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词语注意语境义,此题汉字应是“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渺茫”,本意指时地远隔,模糊不清,这里采用了通感的修辞,将嗅觉用听觉来写,表面写歌声由于距离远,所以听起来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实则是在写荷香细幽、轻微,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风格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荷塘月色》细致写实,描写细腻,比如第四段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生动而细腻。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①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至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注释】①鹁鸽:鸽子。②水门汀:水泥。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取材于叶圣陶的同名文章)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微喟( kuì)
  B. 隽(jùn)永
  C. 自诩(xǔ)
  D. 槁(gǎo)木
  4.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疾徐         清风徐来(《赤壁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